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祝您健康.文摘版》 > 20189
编号:13575282
千万不可小觑“孩子的苦恼”
http://www.100md.com 2018年9月1日 《祝您健康·文摘版》 20189
     说起“孩子的苦恼”,许多家长常用这样一句话表示不解:“不愁吃不愁穿的,他们还有什么苦恼?”将孩子心理健康与家庭物质条件简单画等号,是家长们常犯的一个错误。事实上,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决非仅物质一项。很多时候,家长的过分溺愛、过高期望、过严要求等反而超过物质,成为孩子的压力源。

    对于“孩子的苦恼”,社会普遍存在一些认知误区。譬如,将孩子心理健康问题视为“成长的烦恼”或“叛逆期症状”,认为只要过一段时间,等孩子大一些,懂事一些,就没事了;再如,把“孩子的苦恼”视为缺乏生活历练,心理不够强大、性格懦弱的表现;又如,认为它是人生成功的代价,一些家长甚至一些教师,对孩子心理健康问题,要么置之不理;要么恨铁不成钢,进行“挫折教育”,以期提升孩子抗打击能力。不愿正视孩子心理健康问题,又未能采取有效干预措施,错过最佳干预期,待到心理健康问题外化,恐怕就晚了。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更是如此,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关注,多方联手。以专业人才为例,供给不足、水平不高仍是当下的主要矛盾。虽然教育部早就要求中小学心理辅导室至少应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揆诸现实.能严格按要求办事的学校并不多。

    学生心理健康干预,平台支持很重要。当学生有心理问题需要咨询,外部要有可及的、可靠的心理健康平台供给,保障他们第一时间获得帮助。学校心理辅导室是一种平台,社会化平台又体现在哪里呢?社区服务站、专家咨询处、志愿者工作室、专业网站等都可以成为学生的心灵庇护所。尤其是网络平台,生长于互联网时代的孩子,个个都是网络信息获取高手,设立学生心理健康权威网站、专业APP,意义不可低估。

    许多发达国家对学校心理学研究比较早(有的已有近百年历史),对学生心理健康非常重视。对此,我们也要迎头赶上,将 “孩子的苦恼”重视起来。

    (摘自《信息时报》), 百拇医药(连海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