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祝您健康·文摘版》 > 2023年第1期
编号:494821
“画”之形,“心”之语
http://www.100md.com 2023年5月30日 祝您健康·文摘版 2023年第1期
绘画,作业,心理
     徐艳

    〇 案例背景

    画作是心灵漫游后的剪影,我可以从学生的画作上看到他们想象中的各色风景、人物和故事,有趣极了!这些作品有的让我赏心悦目,有的令我捧腹大笑,也有的让我感到震惊。批改作业的过程,也是我与他们心灵交流的过程。不爱沟通、不善表达的学生,往往会通过绘画表现心理诉求,他们画的一些特殊符号很有可能就是他们寻求关注与帮助的一个信号。当教师在美术教学中遇到一些“特殊作品”时,就可以利用绘画心理学的知识对其进行解密,了解学生真正的心理诉求,而不是盲目地给予否定,帮助学生克服成长中的困惑,预防和减少心理上的问题,使他们在发现心理问题时及时寻求心理干预。

    ★ 案例一:我快乐吗?

    在批改五年级的《广告与招贴画》作业时,有一幅作品引起了我的注意(图1),并不是这位学生画得有多好,而是这张作品很奇怪。有多奇怪呢?整幅作品布局凌乱,色彩单一,给人压抑的感觉。五年级学生开始踏入青春期,可以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情绪,这时期的学生心思敏感且脆弱,我想这幅作品并不是她凭空而作。仔细看这幅作品,中间穿黄色衣服的学生表情呆滞,略显伤心,左手拿着一张布满“×”的59分试卷,黄色的T恤上,就连笑脸也流出了两行眼泪,笑脸下“我快乐吗”4个字引人注目。左边第一个人对中间的学生说:“怎么又考不及格,罚你不吃晚饭”,代表的应该是母亲角色。母亲穿着黑色长袖连衣裙,看起来是一个不苟言笑、十分拘谨的人,可以看出她平时对主人公要求非常严格。主人公两边分别是代表“消极”和“抑郁症”的拟人形象。“消极”说:“孩子,离家出走吧。”“抑郁症”说:“快跳楼吧,孩子。”而在画面的最上方是一排这样的“魂魄”形象,他们异口同声地说着:“对啊!”

    由于字太小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563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