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祝您健康·文摘版》 > 2023年第7期
编号:776373
‘’双减“背景下家校合作共对家长焦虑
http://www.100md.com 2023年7月12日 祝您健康·文摘版 2023年第7期
     孙荣浩

    随着国家颁布“双减”政策,校外辅导被逐渐取缔,家长无法通过校外补课来提高学生成绩,从而产生了焦虑。目前关于家长焦虑的研究已有很多,余雅风、姚真在研究中发现,家长对于学生的教育机会和教育结果的焦虑有所增加,教育中的某些不规范、不合理现象,让家长主观臆想教育资源的稀缺,导致家长焦虑的增强。周序认为,学生和家长其实是一个“焦虑共同体”,在“双减”政策之前,家长产生了“家庭资本是否足够支持孩子教育”的焦虑,大部分家长对于社会阶层纵向流动的诉求也加剧了焦虑。国外对于家长焦虑大多从家族进行研究,认为家长焦虑往往具有代际传递的效果,是通过家庭单位和家庭环境进行影响的。

    通过家校合作的方式来缓解家长焦虑,不仅仅是对“双减”后家长心理的疏导,更是帮助学生改变学习与发展现状的有效之道。

    ▎家长的焦虑现状及其特征

    家长焦虑是指家长在教育子女过程中所体验到的紧张、不安、忧虑、烦恼、恐慌等情绪。家长在孩子幼升小、小升初、中考、高考等时期保持着较高的焦虑。“双减”政策实施之前,家长往往通过给孩子补课进行缓解,而国家逐渐取消课外学科类补课后,家长担心学生成绩下滑而产生较高的焦虑情绪,表现为失眠、焦躁、不自信等特征。

    首先,因为担心孩子的未来而导致部分家长失眠,低质量的睡眠伴随而来的就是低效的工作,家长长期无法保持活力,影响日常生活。

    其次,焦躁情绪蔓延,面对学生成绩低下的现状,家长急于改变现状而尝试各种方法逼迫学生,甚至使用威胁、恐吓等手段。

    最后,家长因为各类方法的失败而导致自信心的严重打击,整个家庭产生消极情绪,这种情绪会危害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激化家庭矛盾。

    ▎家长焦虑的原因分析

    家长的焦虑情绪往往与社会、学校、家庭这3个方面的因素有关。

    (一)社会因素

    中国传统观念常常以读书人为楷模,读书出人头地成为千百年来中国社会公认的成功标准。1977年至1991年,中国高考让一部分人享受到读书带来的红利,家长渴望自己的孩子可以接受更高等的教育来实现阶层提升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778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