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人生与伴侣.综合版》 > 2005年第15期
编号:101035
小康生活了,你会吃吗
http://www.100md.com 2006年7月8日 《人生与伴侣》 2005年第15期
     缘 起

    关于营养立法的动议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提出,但一直未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2004年“两会”召开前夕,在中国营养学会的倡议下,46名知名专家学者联名致信温家宝总理,呼吁营养立法,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卫生部召开了由国务院法制办工作人员参加的《中国营养改善法》立法工作研讨会,立法可行性问题被提上议事日程。

    2005年年初,各个媒体竞相报道了这条新闻:中国要为“吃饭”立法了。

    人不吃东西会饿肚子,这个道理任何人都懂得,连刚出生的婴儿也无师自通地寻找母亲的乳房。但是上升到医学的高度,吃东西到底有多重要,就不是人人都明白的了。除了那些还没有脱贫的地方外,在一个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的国家里,相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吃不再是简单地填饱肚子,也不再是吃得好就可以了,而是变成如何吃得科学合理的问题了。

    本来,和西方社会的饮食习惯相比较,我们的饮食文化有自己的优势和更合理的地方。我国的传统膳食结构以粮食为主,副食主要是新鲜的天然食品,不作精细加工,糖食用量较少,茶为大众化的饮料,烹调食品时多使用素油。这些饮食特点,包括国外的饮食专家都认为是防止肥胖等富贵病的最佳膳食结构。但随着国人生活水平的提高,收入的增加,经济的发展,膳食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上海为例,城乡居民粮食的摄入量1981年~1990年,十年间减少了约22%。食用高糖、高脂肪的点心增多,吃“洋快餐”,喝含糖饮料已日趋普遍。到1992年人均日热量摄入已达到2373千卡,脂肪提供的热量由1959年的9%上升到1992年的27%,接近30%的上限;而城市居民已达31.2%,超过日本的水平(24%)。与此同时,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已成为居民死亡的三大原因,这与发达国家和战后日本的变化极为相似,其中与饮食营养关系最为密切的心脏病的死亡率已高于日本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7000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