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人生与伴侣.综合版》 > 2019年第4期
编号:1863274
民国年间,优秀的穷孩子怎么读书?
http://www.100md.com 2019年5月2日 《人生与伴侣·综合版》 2019年第4期
     晚清民国时期,西风东渐。废科举、兴学堂、公费留学,新式教育逐步成为主流。

    但是,不管是大众教育还是精英教育,有一个问题绕不开:优秀的穷孩子怎么读书?

    一、到哪儿去读?

    1901年清政府颁布“兴学诏”,各省书院改设大学堂,府州设中学堂,县设小学堂。公立学校省州县只办一所,显然不能满足需要。

    1905年正式废除科举,民营学校兴起,填补了公办学校不足。

    这一年,钱穆十岁,进无锡县果育学校读书。

    据钱穆回忆,当时的乡贤平生三大愿望:创办学校、诊所和报馆。

    无锡荣氏家族斥巨资在无锡建有一所中学和大学。

    钱穆近距离观察荣德生个人,“余私窥其个人生活,如饮膳,如衣着,如居住,皆节俭有如寒素。”

    果育学校由本地富人华子才创办,校舍借用华氏祠堂,大厅上课,右侧房为教师办公室,大厅后有假山、小池,左侧房为外请教师宿舍。

    这种因陋就简的学堂是当时乡村学校的标配,借用祠堂在私塾的旧址上办新学堂,教师、教材、管理都是新的。

    新式学堂的诞生标志精英教育向普惠教育转型。

    私塾时代每家私塾学生人数少则一二人,多则十余人。新式学堂学生则以班为单位,满足了更多的学生求学。

    钱穆在无锡三兼小学任教时,初小班学生有五十人。

    二、学费怎么办?

    胡适在家乡读私塾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31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