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人生与伴侣·共同关注》 > 2020年第4期
编号:1619762
古代官员告老还乡如何发挥余热
http://www.100md.com 2020年5月13日 人生与伴侣·共同关注 2020年第4期
紫云,尚书,书院
     阮小六

    明景泰元年(1450年),年事已高的南京户部尚书魏骥上书请求致仕,刚登基的明代宗朱祁钰同意了。这是魏骥第三次以老辞官,终得偿所愿,告老还乡。

    致仕,通常情况下也就是现今人们说的退休,这一制度可以追溯到周朝。《礼记》记载,周朝“大夫七十而致仕”。这一年龄限制基本沿用了数千年,魏骥生活的明代也大抵如此。明朝初建时,明太祖朱元璋就规定,“凡内外大小官员年七十者,听令致仕,其有特旨选用者,不拘此例”。

    “文官告老还乡,武将解甲归田”,这是千百年来的规律。不过,许多身处官场的士人们想顺利退休,回到家乡颐养天年,却不一定会很顺利。

    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年逾七十屡次请求致仕,皇帝却不准。权力的两端一端拖,一端熬,终于在86岁那年,郭守敬“卒于知太史院事任上”。

    而清代的名臣纪昀,在乾隆朝颇得皇帝赏识,待到嘉庆登基时,72岁的他还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十年后,他仍在朝,任协办大学士、礼部尚书、加太子少保。像魏骥这般77岁致仕的,也可算幸运了。

    开书院是常规选择

    官员们如能顺利告老还乡,便可说得上是荣归故里。他们浸淫官场多年,盘根错节的权力网络和隐在身后的人脉关系不容小觑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667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