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人生与伴侣·共同关注》 > 2021年第2期
编号:1619224
“中国先生”傅高义,与中国结缘的一生
http://www.100md.com 2021年4月16日 人生与伴侣·共同关注 2021年第2期
费正清,江泽民,哈佛大学
     李菁

    《朝日新闻》消息,美国著名中国问题专家、哈佛大学荣休教授傅高义于当地时间20日在马萨诸塞州剑桥的一家医院去世,享年90岁。

    1961年傅高义被费正清等人物色,进入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学习,由此成为日后产生巨大影响的中国研究者“先遣队”的一员。2000年,70岁的傅高义从哈佛大学退休,花十年时间写出名作《邓小平时代》他对中国做过多年扎实而刻苦的研究,从而赢得了“中国先生”的称号。

    结缘中国

    1930年7月11日,傅高义出生在美国中西部俄亥俄州特拉华市的一个犹太人家庭,1950年毕业于俄亥俄州的威斯理安大学。在美军服过两年兵役后,他考入哈佛大学攻读社会学博士学位。即将从哈佛毕业时,他对自己未来的规划,是留在学校做美国社会研究。他的一位教授对他说:你如果想要搞好美国社会学研究,就应该到国外去,先了解国外不同的文化。

    1958年,傅高義去了日本。第一年,他专心学日语,第二年则开始做家庭调查。几年后,傅高义出版了他的第一本书——《日本的新兴中产阶级:东京郊区的工薪阶层及其家庭》。通过这部作品,他“成为有关现代日本的最前沿的美国观察家之一”。

    1960年,傅高义从日本回到美国,在耶鲁大学教书。没想到,机会不期而至。

    上世纪50年代,美国研究中国的学者寥寥无几。傅高义后来在一本书的序言里写道:“在美国的很多大学里,尽管历史学家、语言学家和文学家都在教授关于中国的课程,但却都对1949年之后的中国大陆没有多少了解。”

    到了50年代后期,一些美国大学开始重视培养中国问题的人才。很多研究中国历史的人,比如费正清认为,这时应该扩大对中国的研究。美国一些基金会也认同这个看法,它们愿意出钱来支持中国问题研究者,可当时的情况是,“基本没有美国学者能够讲流利的汉语,也基本没有美国学者能在研究中运用中文或日文文献”。

    “当时一些大学,比如哥伦比亚大学、密歇根大学、华盛顿大学、加州大学都想扩大中国的研究,他们决定招收和选拔几名年轻学者,力图让这些人利用自己的学术基础专门研究中国。”哈佛大学的费正清也是这些寻找者之一。痛感“在这个领域严重匮乏高水平人才”的费正清,着意选拔和培养一个训练有素、具备从事中国研究所需要的专业技能的学者群。傅高义说,当时哈佛大学已经有中文、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研究,但是在政治、社会、经济、法律这些专业上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5053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