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人生与伴侣·共同关注》 > 2023年第2期
编号:683507
“大宋第一伯乐”欧阳修举荐了多少人才?
http://www.100md.com 2023年3月31日 人生与伴侣·共同关注 2023年第2期
     梁上汶

    奖引后进,如恐不及,赏识之下,率为闻人。

    ——《宋史·欧阳修传》

    称欧阳修为“千古伯乐”,最早可追溯到脱脱编修的《宋史》,惊才绝艳如苏轼、文学成就如曾巩等不世大才,统统都是欧阳修的门生故吏。

    那么,欧阳修究竟举荐了多少人才?

    苏轼的文学基础来自父亲苏洵的家学。苏洵在自己科举屡屡落败后,将经世致用的希望寄托于儿子苏轼、苏辙身上,在《上张侍郎第一书》中回忆了其对二子的教育:“始学声律,既成,以为不足尽力于其间,读孟、韩文,一见以为可作。”

    苏轼自幼便接受了策、论类文章的教育,父亲苏洵认为时文“好奇而务深”“虚浮不实”,倡导“文贵自然”“有所不能自已而作”,这与当时正在酝酿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暗和。所以,苏轼年少时接受的教育恰恰跟随了文学变革的脚步,使得他在日后的科举考场上,受到了欧阳修的关注。

    关于欧阳修与苏轼,多年来一直盛传,苏轼殿试考了第一,但因为欧阳修误认为这是自己门生曾巩所写,为了避免徇私,将此文的真实作者苏轼降为第二。然而,如果我们深入去看曾巩和苏轼的文章,会发现这种说法破绽颇多。相反,真实的情况,可能会更令我们意识到欧阳修对苏轼的知遇之恩。

    宋仁宗嘉祐年间,考生在殿试阶段几乎不会再落榜,只是用来决定最终名次,所以,省试在宋代科举中才是最重要环节。按《宋史》载,宋代省试“凡进士,试诗、赋、论各一首,策五道,帖《论语》十帖,对《春秋》或《礼记》墨义十条”。到了宋仁宗宝元年间,在李淑的建议下,又改成了:“先策,次论,次赋及诗,次帖经、墨义,而敕有司并试四场,通较工拙,毋以一场得失为去留。”

    也就是说,在进士科举考试中,并非单单考一科,而是综合策、论、赋、帖经(墨义)四科的总成绩,进行综合排名,苏轼斩获第二的《刑赏忠厚之至论》,也仅仅是其中的一个科目而已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7020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