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冷漠,找到真正的“公敌”
在马路边看到有人倒在路上,你敢下车搀扶吗?自从几年前的南京“彭宇案”之后,助人的成本、风险、恐惧值都提高了,人们的心里慢慢形成了 “想救而不敢救”的矛盾心态。一位女童被两次碾压,路过行人无一施以援手,直到一位捡垃圾的阿姨呼救……舆论痛斥路人“冷漠”行为之余,有不少人呼吁,以立法形式规定“见死不救者应受惩罚”。而专家则认为,我们不应该对“立法告慰”的效果过高估计,而是要看到问题的更深处,看到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才能避免悲剧的再次发生。
下面,就让我们暂时把情绪从拷问良知的煎熬中平复下来,从心理学角度为这种悲剧的发生提供另一种可能的解释。
责任分散:三个和尚没水喝
其实此类“冷漠路人”的事件并非第一次发生。早在1964年,美国就曾经发生过一起轰动一时的案件:在纽约某小区,一个男人在半个小时内反复袭击一名女性,有多达38人听到了受害人的呼救,但无一报警。后来发现报道失实,其实是有围观者报了警的。但是由于该案件情节恶劣、影响重大,且最初报道并不准确,此事在美国舆论界引起了轩然大波,甚至引起全世界心理学家的关注,并使一个概念从此深入人心—— “责任分散(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366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