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第一位女将军有颗慈母心
1955年9月27日下午的北京中南海——新中国首次授予人民解放军军官军衔仪式隆重举行。在这些叱咤风云的将帅之中,只有一位女性,她就是李贞。端庄大方的她不仅是全军女兵的惟一代表,而且与她的将军丈夫甘泗淇一起,成为千余名开国将帅中惟一一对“双子星座”,也是当时惟一的“将军之家”。
伤寒夺去她的生育能力
李贞是湖南省浏阳县人,1908年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父亲早逝,6岁即被送到一个医生家里当童养媳,起五更睡半夜,担水、砍柴、做饭、洗衣样样都干,经常挨打挨骂。1926年,18岁的李贞参加了妇女协会,不久担任了乡妇女协会委员长。
“马日事变”发生,李贞躲到浏阳城一个税务局职员家里当女工,不久回到家乡,担任党支部书记。1927年9月,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部队攻克浏阳,李贞立即参加了浏东游击队。打仗时弹药不足,李贞想了个绝妙的点子,将浏阳鞭炮放在一个煤油桶里点着,那噼噼啪啪的声音酷似枪声,吓得敌人狼狈逃窜。
, http://www.100md.com
在一次战斗中,游击队被敌人包围在狮子崖,战到最后只剩六七人。“抓活的!”“抓活的!”敌人的叫声不绝于耳。看着越来越近的敌人,李贞对仅剩的游击队员说:“不能让敌人捉活的,往下跳!”话音刚落,她第一个纵身跳下了万丈深渊。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李贞清醒过来。她发现自己被卡在崖边的树丛中,腹中的胎儿已经夭折。在两名幸存战友的搀扶下,李贞咬着牙坚持走了五六十里路,终于逃出敌人的包围,回到了游击队。
长征开始时,李贞又怀着身孕。一路上,她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忍耐着各种恶劣环境带来的重重困难,跨过金沙江,渡过大渡河,翻过了雪山。在过草地中,李贞怀孕七个月的孩子早产了。病体还没有恢复,又没有充饥之粮,孩子饿得啼哭不止,没等走出草地,这可怜的小生命就夭折了。而李贞由于产后没能休息,再加上伤寒病的侵袭,永远失去了生育能力。
母爱献给烈士遗孤
, 百拇医药
李贞和丈夫甘泗淇终身未育,但他们抚养了20多个烈士遗孤,把伟大的母爱无私地奉献给了孩子们。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0师后勤部长的陈希云,在生命垂危时对几个年幼的子女放心不下。李贞安慰他说:“你安心治病吧,家里的事我们这些老战友会帮助照顾好。”随后,她把陈希云的大女儿陈小妹接到家里。从上小学、中学、大学,一直到参加工作,体弱多病的陈小妹在李贞慈母般的关怀照顾下健康幸福地成长,后来考上了解放军外语学院,成为部队的技术骨干。
朱一普是苗族老红军朱早观的女儿。朱老1955年病逝后,李贞和甘泗淇就把朱一普接到家里抚养。朱一普患胃病,李贞特地定了份牛奶,对她进行“特殊照顾”,鼓励她养好身体,好好学习,将来做一个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人。
这些烈士的后代相聚在李贞家,每次吃饭都要摆上两三桌。星期天和节假日,李贞还抽空带孩子们去看电影、逛公园,大家庭里充满了温暖,其乐融融。
, 百拇医药
将军遗物“一贫如洗”
李贞经常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战争年代十分艰苦,现在条件好了,我们不能贪图享受,丢掉艰苦奋斗的好传统。”
李贞穿的衬衣、外套,盖的被子等,都是补了又补,缝了又缝;一双棉鞋她穿了十几年,仍不肯换新的;身上穿的大多数是60年代留下来的青布衣服,领子和袖子都是补丁叠补丁,谁也记不清染过几回了;冬天就在外面套上一件褪了色的棉布军大衣。
1983年春节前,总政老干部福利局张处长一行代表总政领导到李贞家拜年,张处长拿出200元钱对李贞说:“这是组织上补助的生活福利费。”李贞连连摇头说:“这钱不能收。我们这些幸存的老同志,和那些牺牲的战友相比,已经很幸福了,请组织上不要再给特殊照顾了。”
李贞的工资并不高,可她的生活开支却不小,20多个义女义子要生活,张口伸手都离不开钱;时常有些老同志来京住在她家里,钱用光了,她还掏钱给他们买车票,送给他们路费。
, 百拇医药
在香山脚下一个很普通的破旧四合院里,李贞住了很多年。住房年久失修,设备很差;卫生间里经常漏水,有时还得垫上砖头才能走进去;几户人家合用一个锅炉烧水取暖,冬天室内温度也比较低。总政领导多次劝她搬到城里去住,可她总是说:“房子还能住。我有办法御寒。”
李贞的“办法”很原始,她把那双又笨又重的帆布羊毛大头鞋穿在脚上,身上再穿件棉大衣,膝盖上放着热水袋,“全副武装”地在屋子里看书、批阅文件、处理群众来信。1980年,李贞定为大军区副职。可是,她仍然住在原来的房子里。
中共十二届四中全会召开前夕,李贞给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写报告。她在报告中满怀激情地写道:“我今年已经78岁了,我早就有一个心愿:请求辞去中顾委委员和总政治部组织部顾问的职务,让位于年富力强、更能胜任的同志。这是我发自内心的感情。作为党的一名老战士,应该以实际行动为后人做出好样子,为我们党和军队干部制度的改革带个好头……”
1990年3月11日,李贞走完了她光辉的一生。人们为她清理遗物时发现,这位参加革命64载的女将军,除了记录她赫赫战功的4枚勋章外,其他的遗物简单到称得上“一贫如洗”——4把用了15年仍舍不得扔掉的旧藤椅;一个用了整整40年不肯更换的行军箱;一台用了14年的“雪花”牌单门电冰箱;11000元人民币,2500元国库券;战争年代留下的两根小金条。
李贞在遗嘱中这样安排她的遗物:一根金条捐给自己的家乡浏阳县,一根捐给甘泗淇的家乡宁乡县,用于发展教育事业;存款一分为二,一部分捐送北京市少年宫,一部分作为自己的党费。
看着李贞的遗物清单,在场的工作人员无不失声痛哭。
摘自《走近女将军》, 百拇医药(涂学能)
伤寒夺去她的生育能力
李贞是湖南省浏阳县人,1908年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父亲早逝,6岁即被送到一个医生家里当童养媳,起五更睡半夜,担水、砍柴、做饭、洗衣样样都干,经常挨打挨骂。1926年,18岁的李贞参加了妇女协会,不久担任了乡妇女协会委员长。
“马日事变”发生,李贞躲到浏阳城一个税务局职员家里当女工,不久回到家乡,担任党支部书记。1927年9月,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部队攻克浏阳,李贞立即参加了浏东游击队。打仗时弹药不足,李贞想了个绝妙的点子,将浏阳鞭炮放在一个煤油桶里点着,那噼噼啪啪的声音酷似枪声,吓得敌人狼狈逃窜。
, http://www.100md.com
在一次战斗中,游击队被敌人包围在狮子崖,战到最后只剩六七人。“抓活的!”“抓活的!”敌人的叫声不绝于耳。看着越来越近的敌人,李贞对仅剩的游击队员说:“不能让敌人捉活的,往下跳!”话音刚落,她第一个纵身跳下了万丈深渊。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李贞清醒过来。她发现自己被卡在崖边的树丛中,腹中的胎儿已经夭折。在两名幸存战友的搀扶下,李贞咬着牙坚持走了五六十里路,终于逃出敌人的包围,回到了游击队。
长征开始时,李贞又怀着身孕。一路上,她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忍耐着各种恶劣环境带来的重重困难,跨过金沙江,渡过大渡河,翻过了雪山。在过草地中,李贞怀孕七个月的孩子早产了。病体还没有恢复,又没有充饥之粮,孩子饿得啼哭不止,没等走出草地,这可怜的小生命就夭折了。而李贞由于产后没能休息,再加上伤寒病的侵袭,永远失去了生育能力。
母爱献给烈士遗孤
, 百拇医药
李贞和丈夫甘泗淇终身未育,但他们抚养了20多个烈士遗孤,把伟大的母爱无私地奉献给了孩子们。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0师后勤部长的陈希云,在生命垂危时对几个年幼的子女放心不下。李贞安慰他说:“你安心治病吧,家里的事我们这些老战友会帮助照顾好。”随后,她把陈希云的大女儿陈小妹接到家里。从上小学、中学、大学,一直到参加工作,体弱多病的陈小妹在李贞慈母般的关怀照顾下健康幸福地成长,后来考上了解放军外语学院,成为部队的技术骨干。
朱一普是苗族老红军朱早观的女儿。朱老1955年病逝后,李贞和甘泗淇就把朱一普接到家里抚养。朱一普患胃病,李贞特地定了份牛奶,对她进行“特殊照顾”,鼓励她养好身体,好好学习,将来做一个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人。
这些烈士的后代相聚在李贞家,每次吃饭都要摆上两三桌。星期天和节假日,李贞还抽空带孩子们去看电影、逛公园,大家庭里充满了温暖,其乐融融。
, 百拇医药
将军遗物“一贫如洗”
李贞经常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战争年代十分艰苦,现在条件好了,我们不能贪图享受,丢掉艰苦奋斗的好传统。”
李贞穿的衬衣、外套,盖的被子等,都是补了又补,缝了又缝;一双棉鞋她穿了十几年,仍不肯换新的;身上穿的大多数是60年代留下来的青布衣服,领子和袖子都是补丁叠补丁,谁也记不清染过几回了;冬天就在外面套上一件褪了色的棉布军大衣。
1983年春节前,总政老干部福利局张处长一行代表总政领导到李贞家拜年,张处长拿出200元钱对李贞说:“这是组织上补助的生活福利费。”李贞连连摇头说:“这钱不能收。我们这些幸存的老同志,和那些牺牲的战友相比,已经很幸福了,请组织上不要再给特殊照顾了。”
李贞的工资并不高,可她的生活开支却不小,20多个义女义子要生活,张口伸手都离不开钱;时常有些老同志来京住在她家里,钱用光了,她还掏钱给他们买车票,送给他们路费。
, 百拇医药
在香山脚下一个很普通的破旧四合院里,李贞住了很多年。住房年久失修,设备很差;卫生间里经常漏水,有时还得垫上砖头才能走进去;几户人家合用一个锅炉烧水取暖,冬天室内温度也比较低。总政领导多次劝她搬到城里去住,可她总是说:“房子还能住。我有办法御寒。”
李贞的“办法”很原始,她把那双又笨又重的帆布羊毛大头鞋穿在脚上,身上再穿件棉大衣,膝盖上放着热水袋,“全副武装”地在屋子里看书、批阅文件、处理群众来信。1980年,李贞定为大军区副职。可是,她仍然住在原来的房子里。
中共十二届四中全会召开前夕,李贞给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写报告。她在报告中满怀激情地写道:“我今年已经78岁了,我早就有一个心愿:请求辞去中顾委委员和总政治部组织部顾问的职务,让位于年富力强、更能胜任的同志。这是我发自内心的感情。作为党的一名老战士,应该以实际行动为后人做出好样子,为我们党和军队干部制度的改革带个好头……”
1990年3月11日,李贞走完了她光辉的一生。人们为她清理遗物时发现,这位参加革命64载的女将军,除了记录她赫赫战功的4枚勋章外,其他的遗物简单到称得上“一贫如洗”——4把用了15年仍舍不得扔掉的旧藤椅;一个用了整整40年不肯更换的行军箱;一台用了14年的“雪花”牌单门电冰箱;11000元人民币,2500元国库券;战争年代留下的两根小金条。
李贞在遗嘱中这样安排她的遗物:一根金条捐给自己的家乡浏阳县,一根捐给甘泗淇的家乡宁乡县,用于发展教育事业;存款一分为二,一部分捐送北京市少年宫,一部分作为自己的党费。
看着李贞的遗物清单,在场的工作人员无不失声痛哭。
摘自《走近女将军》, 百拇医药(涂学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