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挥家周晓平:像掌控音乐一样掌控人生
名家简介:周晓平,国家一级指挥,中国指挥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安徽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安徽省作曲指挥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安徽省歌舞剧院、省艺术研究院前副院长,安徽省师范大学、安徽艺术职业学院特聘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执棒安徽交响乐团演出舞剧《厚土》和现代京剧《青春之歌》同获安徽省“五个一工程”奖。2015年,入选安徽省宣传文化领域拔尖人才。
从球场上的闪转腾挪,到指挥时的眉毛飞扬;从生活中的不修边幅,到乐池里的优雅华贵;从驾驶着YAMAHA摩托的风驰电掣,到音乐创作中的寂静真挚……指挥家周晓平的人生就是一部内容丰富的交响曲。
不爱运动的演奏家不是个好指挥
周晓平的父亲是个音乐理论家,母亲是声乐教授。1957年生于安徽亳州的周晓平,自小就受到良好的音乐熏陶。6岁那年,他开始跟着父亲学习二胡。“那时候学什么乐器是父亲安排的。我学二胡,妹妹学钢琴,弟弟学竹笛。其实一切都很随意,我们兄妹三个都把学习乐器当作玩的一部分。”那时的周晓平并没有什么音乐梦想,也没下多少苦功,甚至并不认为自己有多么钟爱音乐,因为他的爱好实在太广泛了。
, 百拇医药
周晓平生性开朗好动,他把大部分的课余时间都用来开发自己五花八门的特长了。“幸好我的父母在教育上很开明,并不强压孩子学这学那。”周晓平是学校的运动健将,田径、游泳、乒乓球、篮球、排球……没有他不精通的。周晓平的学业也不差,尤其擅长数学,还曾一度把理科作为自己的发展目标。
尽管没有花很多时间在二胡上,但周曉平凭借着天赋的乐感和悟性,演奏技艺仍然日渐精进。后来,周晓平又爱上了播音、作曲、摩托、冬泳和交响乐……看似在各种爱好上浪费了很多时间,但周晓平说他特别珍惜,因为儿时培养起来的所有爱好和特长,都成就了今天的周晓平。“人要放开自我,要去多做尝试。总有一天,所有的积累会融会贯通。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指挥家不止需要很高的音乐素养,还离不开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肢体协调性,而这些都得益于我在运动方面打下的好基础。”
强大气场的背后:永远清楚自己的选择
, 百拇医药
周晓平是个自带强大气场的指挥家,见过他指挥的人都为他超强的掌控力所折服。其实这种掌控力也体现在各个方面。这也许与他的成长环境分不开——在家排行老大的周晓平从小在弟妹面前就有绝对的权威。
周晓平回忆起在艺校求学时的趣事。有一段时间,学校食堂的馒头克斤扣两,越做越小。周晓平发现后“揭竿而起”,带着三四个男生“占领”了食堂,一通义正辞严的交涉后,食堂领导被迫做出了一个令全校学生拍手称快的决定:一上午所有食物免费供应。
周晓平始终非常清楚该做什么选择。这份笃定与他对自己未来清晰的规划分不开。1971年,读初中的周晓平面临第一次人生选择——考文艺团体还是读高中。父亲想让周晓平考团体,但他告诉父亲:“我如果学音乐,一定要进专业的音乐学校。”1975年,读高三的周晓平根据自身条件,果断放弃体校,报考艺校,并以阜阳地区二胡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
入校后不久,音乐科要对二胡班30个学生进行划分,指派不同的老师授课。周晓平早就仰慕艺校的几位二胡名师,听说自己被分给了其他老师,周晓平毫不犹豫地敲开音乐科主任办公室的门:“主任,我要换老师!如果不换,我就改行!”后来,周晓平如愿成了童文忠老师的弟子。
, 百拇医药
同样的插曲5年后又发生了一次。1980年,周晓平进入上海音乐学院学习。当时民乐系有三个二胡老师,周晓平偏偏认准了年纪相对较轻、名气没另两位大的吴之珉,“那两位老先生很有名,但他们不是音乐学院科班出身,而吴老师是音乐学院二胡专业本科毕业,脑子里有很多新鲜的东西。”后来,吴之珉成了周晓平的第二位老师。
“我坚信一点,做好准备,一定会有收获的时候。”在上海音乐学院求学期间,周晓平像海绵一样拼命地吸收各种音乐知识。他开始接触西洋交响乐,被恢弘磅礴的交响乐深深震撼;他还开始学习作曲,常常出现在作曲系的教室里。那时候,光华出版社每周六会在上音校园里摆地摊,低价售卖一些曲谱和原声带。为了5毛钱一本的贝多芬第五交响曲总谱,周晓平捂着裤子口袋,低着头在地摊前转来转去——那可是他一天的饭钱。最终,他还是咬牙抱回了那本总谱。
1988年,周晓平出版了首张个人二胡演奏专辑,这也是安徽的第一张二胡演奏专辑。之后,他独自作曲、配器、指挥、演奏的二胡曲《欢乐的茶乡》在电台播出,引起强烈反响。
, 百拇医药
1995年,周晓平迈进了中央音乐学院的大门,这一次,他学的是指挥,师从俞峰教授(现中央音乐学院院长)。1997年,对交响乐情有独钟的周晓平一手打造出了安徽省第一个交响乐团——安徽省交响乐团,之后是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交响乐团、安徽艺术职业学院民乐团、合肥爱乐乐团、合肥城市民乐团……作为一位极富才华的指挥家,周晓平几乎对各种音乐风格、体裁都有涉及:交响乐、管弦乐、民乐、舞剧、戏剧配乐……赢得了无数赞誉和奖项。
掌控身体,如同掌控音乐
如果你看过一场高水平的交响乐演出,就能体会到,指挥对音乐的诠释是种完全意义上的再创作。周晓平说那是一种不可描述的美和愉悦。正因为此,他在这条道路上一直坚持着。带团、授课、执棒演出……最忙的时期,他同时带四个乐团和两个合唱团,每天工作到晚上八九点;遇到演出,就连休息一天都是奢侈。年过60的周晓平看上去总是精力充沛,他说,正是这种享受着愉悦的忙碌让自己的身体器官保持良好的运作。
, http://www.100md.com
周晓平有个坚持多年的习惯,就是利用零碎的休息时间来锻炼。午休时间,他用打乒乓球替代午睡;一有空,就会绕着公园或者水库走上一圈。几十年来,周晓平只去过两次医院,一次是牙痛,一次是颈椎病。也许指挥家的敏锐不仅体现在音乐上,对身体也如此。周晓平说:“最了解我身体的人是我自己,根据身体的反馈及时作出调整就好。2016年,因为超负荷工作,我感受到身体的枯竭,于是我暂时放下一切,去日本度假,后来状态恢复得很好。人的自愈能力是强大的,有很多慢病会受精神影响。医生的话我从来只当作参考。就像一辆车,日常保养要靠自己,即便维修也不可过度。”
除了锻炼,周晓平的保养就是指挥。“古今中外,有非常多著名的长寿指挥家。指挥需要脑力和体力的有机协调。它不仅需要敏锐的感受和反应力,还要调动全身的细胞参与艺术创作。这个过程其实是一场全身性体育运动,挥棒时不仅要调动头部、上肢、肩背、胸腔,甚至还有腹部、脏器和下肢的共同运动,十分耗费体能。此外还要用科学的呼吸方式来辅助,所有这些都会促进血液循环,非常有益身心。一场两个多小时的高质量指挥不轻松,但带来的愉悦也是无与伦比的。”
“乐者,乐也。”周晓平沉浸在自己的音乐世界里——快乐、平和,外界的纷扰从不足以干扰他。也许,在周晓平的心中,那个身着燕尾服、手拿指挥棒站在乐池里的自己,才是最值得被记住的自己。, 百拇医药(江媛媛)
从球场上的闪转腾挪,到指挥时的眉毛飞扬;从生活中的不修边幅,到乐池里的优雅华贵;从驾驶着YAMAHA摩托的风驰电掣,到音乐创作中的寂静真挚……指挥家周晓平的人生就是一部内容丰富的交响曲。
不爱运动的演奏家不是个好指挥
周晓平的父亲是个音乐理论家,母亲是声乐教授。1957年生于安徽亳州的周晓平,自小就受到良好的音乐熏陶。6岁那年,他开始跟着父亲学习二胡。“那时候学什么乐器是父亲安排的。我学二胡,妹妹学钢琴,弟弟学竹笛。其实一切都很随意,我们兄妹三个都把学习乐器当作玩的一部分。”那时的周晓平并没有什么音乐梦想,也没下多少苦功,甚至并不认为自己有多么钟爱音乐,因为他的爱好实在太广泛了。
, 百拇医药
周晓平生性开朗好动,他把大部分的课余时间都用来开发自己五花八门的特长了。“幸好我的父母在教育上很开明,并不强压孩子学这学那。”周晓平是学校的运动健将,田径、游泳、乒乓球、篮球、排球……没有他不精通的。周晓平的学业也不差,尤其擅长数学,还曾一度把理科作为自己的发展目标。
尽管没有花很多时间在二胡上,但周曉平凭借着天赋的乐感和悟性,演奏技艺仍然日渐精进。后来,周晓平又爱上了播音、作曲、摩托、冬泳和交响乐……看似在各种爱好上浪费了很多时间,但周晓平说他特别珍惜,因为儿时培养起来的所有爱好和特长,都成就了今天的周晓平。“人要放开自我,要去多做尝试。总有一天,所有的积累会融会贯通。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指挥家不止需要很高的音乐素养,还离不开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肢体协调性,而这些都得益于我在运动方面打下的好基础。”
强大气场的背后:永远清楚自己的选择
, 百拇医药
周晓平是个自带强大气场的指挥家,见过他指挥的人都为他超强的掌控力所折服。其实这种掌控力也体现在各个方面。这也许与他的成长环境分不开——在家排行老大的周晓平从小在弟妹面前就有绝对的权威。
周晓平回忆起在艺校求学时的趣事。有一段时间,学校食堂的馒头克斤扣两,越做越小。周晓平发现后“揭竿而起”,带着三四个男生“占领”了食堂,一通义正辞严的交涉后,食堂领导被迫做出了一个令全校学生拍手称快的决定:一上午所有食物免费供应。
周晓平始终非常清楚该做什么选择。这份笃定与他对自己未来清晰的规划分不开。1971年,读初中的周晓平面临第一次人生选择——考文艺团体还是读高中。父亲想让周晓平考团体,但他告诉父亲:“我如果学音乐,一定要进专业的音乐学校。”1975年,读高三的周晓平根据自身条件,果断放弃体校,报考艺校,并以阜阳地区二胡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
入校后不久,音乐科要对二胡班30个学生进行划分,指派不同的老师授课。周晓平早就仰慕艺校的几位二胡名师,听说自己被分给了其他老师,周晓平毫不犹豫地敲开音乐科主任办公室的门:“主任,我要换老师!如果不换,我就改行!”后来,周晓平如愿成了童文忠老师的弟子。
, 百拇医药
同样的插曲5年后又发生了一次。1980年,周晓平进入上海音乐学院学习。当时民乐系有三个二胡老师,周晓平偏偏认准了年纪相对较轻、名气没另两位大的吴之珉,“那两位老先生很有名,但他们不是音乐学院科班出身,而吴老师是音乐学院二胡专业本科毕业,脑子里有很多新鲜的东西。”后来,吴之珉成了周晓平的第二位老师。
“我坚信一点,做好准备,一定会有收获的时候。”在上海音乐学院求学期间,周晓平像海绵一样拼命地吸收各种音乐知识。他开始接触西洋交响乐,被恢弘磅礴的交响乐深深震撼;他还开始学习作曲,常常出现在作曲系的教室里。那时候,光华出版社每周六会在上音校园里摆地摊,低价售卖一些曲谱和原声带。为了5毛钱一本的贝多芬第五交响曲总谱,周晓平捂着裤子口袋,低着头在地摊前转来转去——那可是他一天的饭钱。最终,他还是咬牙抱回了那本总谱。
1988年,周晓平出版了首张个人二胡演奏专辑,这也是安徽的第一张二胡演奏专辑。之后,他独自作曲、配器、指挥、演奏的二胡曲《欢乐的茶乡》在电台播出,引起强烈反响。
, 百拇医药
1995年,周晓平迈进了中央音乐学院的大门,这一次,他学的是指挥,师从俞峰教授(现中央音乐学院院长)。1997年,对交响乐情有独钟的周晓平一手打造出了安徽省第一个交响乐团——安徽省交响乐团,之后是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交响乐团、安徽艺术职业学院民乐团、合肥爱乐乐团、合肥城市民乐团……作为一位极富才华的指挥家,周晓平几乎对各种音乐风格、体裁都有涉及:交响乐、管弦乐、民乐、舞剧、戏剧配乐……赢得了无数赞誉和奖项。
掌控身体,如同掌控音乐
如果你看过一场高水平的交响乐演出,就能体会到,指挥对音乐的诠释是种完全意义上的再创作。周晓平说那是一种不可描述的美和愉悦。正因为此,他在这条道路上一直坚持着。带团、授课、执棒演出……最忙的时期,他同时带四个乐团和两个合唱团,每天工作到晚上八九点;遇到演出,就连休息一天都是奢侈。年过60的周晓平看上去总是精力充沛,他说,正是这种享受着愉悦的忙碌让自己的身体器官保持良好的运作。
, http://www.100md.com
周晓平有个坚持多年的习惯,就是利用零碎的休息时间来锻炼。午休时间,他用打乒乓球替代午睡;一有空,就会绕着公园或者水库走上一圈。几十年来,周晓平只去过两次医院,一次是牙痛,一次是颈椎病。也许指挥家的敏锐不仅体现在音乐上,对身体也如此。周晓平说:“最了解我身体的人是我自己,根据身体的反馈及时作出调整就好。2016年,因为超负荷工作,我感受到身体的枯竭,于是我暂时放下一切,去日本度假,后来状态恢复得很好。人的自愈能力是强大的,有很多慢病会受精神影响。医生的话我从来只当作参考。就像一辆车,日常保养要靠自己,即便维修也不可过度。”
除了锻炼,周晓平的保养就是指挥。“古今中外,有非常多著名的长寿指挥家。指挥需要脑力和体力的有机协调。它不仅需要敏锐的感受和反应力,还要调动全身的细胞参与艺术创作。这个过程其实是一场全身性体育运动,挥棒时不仅要调动头部、上肢、肩背、胸腔,甚至还有腹部、脏器和下肢的共同运动,十分耗费体能。此外还要用科学的呼吸方式来辅助,所有这些都会促进血液循环,非常有益身心。一场两个多小时的高质量指挥不轻松,但带来的愉悦也是无与伦比的。”
“乐者,乐也。”周晓平沉浸在自己的音乐世界里——快乐、平和,外界的纷扰从不足以干扰他。也许,在周晓平的心中,那个身着燕尾服、手拿指挥棒站在乐池里的自己,才是最值得被记住的自己。, 百拇医药(江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