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捐献了半个故宫,深藏功与名(2)
因此学界有称:“张伯驹一个人的捐赠,就撑起了故宫顶级书画半壁江山,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时至今日,这些捐赠依然是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
为此,政府本欲奖励张伯驹20万元,他却分文不取,只答应收下文化部发的一张奖状。
很多人问张伯驹,为什么要无偿捐献?他说:“不知情者,谓我搜罗唐宋精品,不惜一掷千金,魄力过人。其实,我是历尽辛苦,也不能尽如人意。黄金易得,国宝无二。我买它们不是为了钱,是怕它们流入外国。”
在张伯驹眼中,书画皆古人性灵之所托,这些文物,首先属于我们的国家和民族,花多少代价留下来,都值得。
住得高楼,嚼得菜根
1966年,浩劫袭来,张伯驹被定性为“现行反革命”。隔离审查8个月后,他被吉林博物馆辞退,送到舒兰县插队。当时张伯驹已近70岁,县上一看,“这么老的一个老头子,难道要我们养他不成!”
, 百拇医药
无奈之下,张伯驹和潘素只能冒着大雪,回到北京。回京后他们才发现,自己的宅子已经变成了大杂院,住着十几户人家。夫妇两人只好蜗居在10平方米的小房子里。他们没有户口,分不到粮票。这个曾坐拥亿万家产的民国公子,只好靠着亲戚朋友的接济,艰难度日。
虽清贫寒苦,张伯驹和潘素依然在家画画作诗,陶冶性情,内心好似未曾遭受任何震荡。对此,红学大家周汝昌感佩道:“我深深觉得,他为人超拔,是因为时间坐标系特异,一般人时间坐标系三年五年,顶多十年八年,而张伯驹的坐标系大约有千年,所以他能坐观云起,笑看落花,视勋名如糟粕、看势力如尘埃。”
要知道,当初张家生活好时,曾有10位管家,负责中西餐的就有4位大厨。他在丛碧山房会客,席间有一道菜,叫作“清炒口蘑丁”。听起来平平淡淡,其实大有来头:野生口蘑产自张家口外草原,产量极少,异常珍贵,美食家多用它调羹、打卤,舍得清炒的,大概只有张伯驹一人。
而多年后,画家黄永玉在饭馆偶遇张伯驹。只见他孤坐于小桌旁,餐至,红菜汤一盆,面包四片,果酱一小碟,黄油二小块。先生缓慢从容,品味红菜汤毕,小心自口袋取出小毛巾一方,将抹上果酱及黄油的四片面包细心裹就,提小包自人丛缓慢隐去。黄永玉不禁感叹道:“能喝此蹩脚红菜汤,先生真乃大忍人也!”
, 百拇医药
我的东西不怕丢,永远在故宫
除了泰然豁达的人生态度,在“做人”二字上,张伯驹一生亦是万中无一之高标。
当初,一代收藏大家王世襄想研究《平复帖》上的印章,又不敢轻易开口,酝酿了好几日,才向张伯驹提出请求。出乎意料的是,张伯驹说:“你一次次到我家来看,实在是太麻烦了,不如拿回家去仔细地看。”王世襄听了,下巴差点掉到地上,小心翼翼地把《平复帖》捧回家,不敢有半点闪失。
章诒和的回忆录中,写过张伯驹两件事:
其一,抗战后,袁世凯的儿子袁克定被蒋介石没收家产,从此以典当为生。日本方面一心想要将其笼络至麾下,借他的背景做些事情。袁克定宁可饿死,也不做汉奸。张伯驹得知,见他生活难以为继,就把他接到自己家住。袁克定拿到文史馆工资,张伯驹分文不取,对他一养就是10年,直到他1955年去世。
, http://www.100md.com
其二,章诒和父亲章伯钧被打成右派,最后凄苦而死,自己只得搬家。碍于其右派身份,没有一个亲戚朋友敢上门吊慰。直到有一天,她听见有人敲门,开门一看,居然是张伯驹夫妇。两人得知章伯钧的死讯后,多方打听,拄着拐棍找了整整一天,才寻访到她的住处。
对此,章诒和写道:“在我父母的人情交往中,张氏夫妇不过是君子之交,看看画,吃吃饭而已……相亲相关相近相厚的人,似流星坠逝,如浮云飘散。而一个非亲非故之人,却悄悄叩响你的家门,向远去的亡灵,送上一片哀思……”
难怪有人说,张伯驹这一生最宝贵的,并不在于他曾有万贯家财、逍遥富贵,也不在于他无偿捐献了《平复帖》《游春图》这样的重量级国宝。最宝贵的,是他的“富不骄、贫能安、临危不惧、见辱不惊”。
他的生命气息与光泽,才是永恒之物。
1982年2月,张伯驹病逝。多年后,一向以嬉皮笑脸示人的主持人窦文涛,在节目中讲起张伯驹的死,不禁眼淚婆娑,长叹唏嘘。
他说:“张伯驹他没有死,你灭不了他!当年他说过:‘我的东西不怕丢,永远在故宫’。我跟你们说,咱们都死光了,千秋万世都有张伯驹的名字!”
摘编自“水木文摘”, 百拇医药(书单君)
为此,政府本欲奖励张伯驹20万元,他却分文不取,只答应收下文化部发的一张奖状。
很多人问张伯驹,为什么要无偿捐献?他说:“不知情者,谓我搜罗唐宋精品,不惜一掷千金,魄力过人。其实,我是历尽辛苦,也不能尽如人意。黄金易得,国宝无二。我买它们不是为了钱,是怕它们流入外国。”
在张伯驹眼中,书画皆古人性灵之所托,这些文物,首先属于我们的国家和民族,花多少代价留下来,都值得。
住得高楼,嚼得菜根
1966年,浩劫袭来,张伯驹被定性为“现行反革命”。隔离审查8个月后,他被吉林博物馆辞退,送到舒兰县插队。当时张伯驹已近70岁,县上一看,“这么老的一个老头子,难道要我们养他不成!”
, 百拇医药
无奈之下,张伯驹和潘素只能冒着大雪,回到北京。回京后他们才发现,自己的宅子已经变成了大杂院,住着十几户人家。夫妇两人只好蜗居在10平方米的小房子里。他们没有户口,分不到粮票。这个曾坐拥亿万家产的民国公子,只好靠着亲戚朋友的接济,艰难度日。
虽清贫寒苦,张伯驹和潘素依然在家画画作诗,陶冶性情,内心好似未曾遭受任何震荡。对此,红学大家周汝昌感佩道:“我深深觉得,他为人超拔,是因为时间坐标系特异,一般人时间坐标系三年五年,顶多十年八年,而张伯驹的坐标系大约有千年,所以他能坐观云起,笑看落花,视勋名如糟粕、看势力如尘埃。”
要知道,当初张家生活好时,曾有10位管家,负责中西餐的就有4位大厨。他在丛碧山房会客,席间有一道菜,叫作“清炒口蘑丁”。听起来平平淡淡,其实大有来头:野生口蘑产自张家口外草原,产量极少,异常珍贵,美食家多用它调羹、打卤,舍得清炒的,大概只有张伯驹一人。
而多年后,画家黄永玉在饭馆偶遇张伯驹。只见他孤坐于小桌旁,餐至,红菜汤一盆,面包四片,果酱一小碟,黄油二小块。先生缓慢从容,品味红菜汤毕,小心自口袋取出小毛巾一方,将抹上果酱及黄油的四片面包细心裹就,提小包自人丛缓慢隐去。黄永玉不禁感叹道:“能喝此蹩脚红菜汤,先生真乃大忍人也!”
, 百拇医药
我的东西不怕丢,永远在故宫
除了泰然豁达的人生态度,在“做人”二字上,张伯驹一生亦是万中无一之高标。
当初,一代收藏大家王世襄想研究《平复帖》上的印章,又不敢轻易开口,酝酿了好几日,才向张伯驹提出请求。出乎意料的是,张伯驹说:“你一次次到我家来看,实在是太麻烦了,不如拿回家去仔细地看。”王世襄听了,下巴差点掉到地上,小心翼翼地把《平复帖》捧回家,不敢有半点闪失。
章诒和的回忆录中,写过张伯驹两件事:
其一,抗战后,袁世凯的儿子袁克定被蒋介石没收家产,从此以典当为生。日本方面一心想要将其笼络至麾下,借他的背景做些事情。袁克定宁可饿死,也不做汉奸。张伯驹得知,见他生活难以为继,就把他接到自己家住。袁克定拿到文史馆工资,张伯驹分文不取,对他一养就是10年,直到他1955年去世。
, http://www.100md.com
其二,章诒和父亲章伯钧被打成右派,最后凄苦而死,自己只得搬家。碍于其右派身份,没有一个亲戚朋友敢上门吊慰。直到有一天,她听见有人敲门,开门一看,居然是张伯驹夫妇。两人得知章伯钧的死讯后,多方打听,拄着拐棍找了整整一天,才寻访到她的住处。
对此,章诒和写道:“在我父母的人情交往中,张氏夫妇不过是君子之交,看看画,吃吃饭而已……相亲相关相近相厚的人,似流星坠逝,如浮云飘散。而一个非亲非故之人,却悄悄叩响你的家门,向远去的亡灵,送上一片哀思……”
难怪有人说,张伯驹这一生最宝贵的,并不在于他曾有万贯家财、逍遥富贵,也不在于他无偿捐献了《平复帖》《游春图》这样的重量级国宝。最宝贵的,是他的“富不骄、贫能安、临危不惧、见辱不惊”。
他的生命气息与光泽,才是永恒之物。
1982年2月,张伯驹病逝。多年后,一向以嬉皮笑脸示人的主持人窦文涛,在节目中讲起张伯驹的死,不禁眼淚婆娑,长叹唏嘘。
他说:“张伯驹他没有死,你灭不了他!当年他说过:‘我的东西不怕丢,永远在故宫’。我跟你们说,咱们都死光了,千秋万世都有张伯驹的名字!”
摘编自“水木文摘”, 百拇医药(书单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