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做老人,还在学习中
《在中国作恶“坏老人”移民美国,下场凄惨》《蛮不讲理的中国老人竟然在加拿大傻眼了》……朋友圈,类似奚落老年人的文章层出不穷。近来,一篇《学做老人》的文章在老年群体中被热传,其反思的口吻,颇有回应上述指责的味道,“第一次做老人,我们还在学习,请给点时间”。老人也要“学着做”吗?
学习内容一:有些状况要适应
“不是我们傻和坏,这世界变化太快。” 72岁的刘志毅说,自己到现在还没适应周遭环境、社交关系的变化。
刘志毅退休前在一家企业担任主任,退休后他总想再干点“大事”。恰巧这时,一家保健品公司给他发来“聘书”,聘请他担任“副主任”。“我帮着公司带来了很多顾客,年轻人夸我厉害,不愧当了多年领导。”单纯的刘志毅没有拿任何工资补贴,换来的却是公司跑路,留下一堆烂摊子给他,“被骗的老人找不到公司领导,把气都撒在我身上”。
为什么有的人总是干一些“出格事”?比如有人向飞机投硬币祈求平安,有人让孙辈在公共场合大小便,这些行为在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发展心理研究所教授王大华看来,都是不能适应新世界的缘故。原来上扶梯是按序并排站,现在都得靠右站;再比如老人闯红灯引起交通事故,这是因為他们都是从“自行车王国”年代过来的,一些人对于交规、车速等知识的认知都停留在当年。“最好的学习方法是沟通,遇到新事物提前向家中年轻人了解,平时聊天电话中可多汇报日常见闻,遭遇理财等宣传,更要提前跟年轻人透气商量。”
学习内容二:有些执念要放下
看到最近频发的抢方向盘新闻, 75岁的陈满福不由得惭愧,自己在5年前也曾做过这种蠢事。
他清楚地记得,当时因车上人多,本该下车的他错过了站点,眼看车辆已经启动,陈满福挤往车头找司机理论。一番争论后,对方并未按他的要求停车下客。“你看我是老人,就欺负我是吧?”激动的他上前抢夺方向盘,司机见状急忙把车停下,陈满福在众人的抱怨中下了车,“我当时只想着,自己要往回走几百米,身体吃不消。”
在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卜凌娜看来,在很多冲突事件中,老年人最难放下的执念其实更多是身份和自卑感。她建议,长者首先要放下“身份”,把自己当成普通人,需要帮助时主动提出,而不是用“身份”去获取;做得不对时,也应放下身份面对,而不是摆出“我是老人我有理”的态度。
学习内容三:有些礼仪要学会
“我们老年人最该补的是一堂礼仪课。”对此, 68岁的何平深有同感。
何平年轻时是个暴脾气加直性子。公交车上,他会亮出老年证让年轻人给他让座。有时,同行的朋友提醒他说句感谢,他却不搭理:“没我们当年的贡献,哪有他们现在的生活。”
卜凌娜在广东深圳坐公交时,就碰到过强行要求让座的老人,她会温和地回敬一句:“老人家,您该说一声‘请’。”梳理被曝光的“公交抢座”事件,当事人中的长者往往缺乏社交礼仪,寻求帮助时多说“请”,得到帮助要说“谢谢”,这两个最简单的词,有些老人还不习惯说。, http://www.100md.com(鲍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