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记恩
著名作家、翻译家杨绛的父亲杨荫杭早年曾患过一场重病,那是她及全家刚刚搬回无锡不久发生的事。这场病使杨家陷入了困境,杨绛回忆道:“父亲辞官回南,满以为可以另找工作,没想到一场重病卧床半年多,这对于一个全靠薪水度日的家庭无疑是致命的打击。既要保证全家老小日常生活所需,又得应付父亲的巨额医药开支,母亲尽管殚精竭虑、紧缩开销、筹划调剂,仍不免困窘拮据,生活十分艰难。”
就在这时,有两个贵人出现了。这两个贵人是杨荫杭年轻时的两位好友,杨翼之和陈光甫。二人得知杨家的困境后,便伸出援助之手,帮助杨家度过了难关。
这件事发生时,杨绛只有八岁,还不懂什么是“知恩图报”,但她常听父母谈起这件事,因而对陈光甫和杨翼之两位先生心存感激。时间一晃过去了几十年,1979年冬,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为调查清末同盟会及其他革命团体会员的情况,向杨绛了解她父亲的情况,也想了解杨翼之后人的情况。杨绛回答称:“很惭愧,我不知道,虽然我也很想见到他们(杨翼之的后人),以表达家人对他们的感激。”后来,杨绛写了一篇《回忆我的父亲》。文中杨绛多次提到杨翼之先生,并表达出她想联系杨翼之后人以示感谢的愿望。
1992年7月的一天,杨翼之的外孙女龚迪偶尔翻阅一本1983年出版的《当代》杂志,读到了那篇《回憶我的父亲》。于是,她写了一封信,托《当代》杂志编辑部转给杨绛先生。杨绛收到信后,立即给龚迪写了一封回信,向杨翼之的后人表达了积攒多年的感激之情,了却了“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夙愿。
杨绛这种为人处世的风范也令龚迪非常感动。她在给杨绛的信中写道:“外祖父一生朋友很多,可现在来往的,几乎没有什么世交了。难得您至今仍记得我们这一家,70多年了,仍对外祖父曾给予的帮助念念不忘。我非常感动,也为外祖父深感欣慰。”
当年的一点点帮助,杨绛竟然铭记了这么多年,在半个多世纪后还不忘向施恩者的后代表达感谢。这种处世方式,是一种难得的境界,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 百拇医药(唐宝民)
就在这时,有两个贵人出现了。这两个贵人是杨荫杭年轻时的两位好友,杨翼之和陈光甫。二人得知杨家的困境后,便伸出援助之手,帮助杨家度过了难关。
这件事发生时,杨绛只有八岁,还不懂什么是“知恩图报”,但她常听父母谈起这件事,因而对陈光甫和杨翼之两位先生心存感激。时间一晃过去了几十年,1979年冬,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为调查清末同盟会及其他革命团体会员的情况,向杨绛了解她父亲的情况,也想了解杨翼之后人的情况。杨绛回答称:“很惭愧,我不知道,虽然我也很想见到他们(杨翼之的后人),以表达家人对他们的感激。”后来,杨绛写了一篇《回忆我的父亲》。文中杨绛多次提到杨翼之先生,并表达出她想联系杨翼之后人以示感谢的愿望。
1992年7月的一天,杨翼之的外孙女龚迪偶尔翻阅一本1983年出版的《当代》杂志,读到了那篇《回憶我的父亲》。于是,她写了一封信,托《当代》杂志编辑部转给杨绛先生。杨绛收到信后,立即给龚迪写了一封回信,向杨翼之的后人表达了积攒多年的感激之情,了却了“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夙愿。
杨绛这种为人处世的风范也令龚迪非常感动。她在给杨绛的信中写道:“外祖父一生朋友很多,可现在来往的,几乎没有什么世交了。难得您至今仍记得我们这一家,70多年了,仍对外祖父曾给予的帮助念念不忘。我非常感动,也为外祖父深感欣慰。”
当年的一点点帮助,杨绛竟然铭记了这么多年,在半个多世纪后还不忘向施恩者的后代表达感谢。这种处世方式,是一种难得的境界,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 百拇医药(唐宝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