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世家淬炼出的火箭总设计师(1)
杏林世家走出一个科研人
2020年3月9日晚,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点火升空,送第54颗北斗导航卫星成功入轨。这是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的第109次发射!发射现场,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总设计师、中国科学院院士姜杰欣喜的脸上泪光闪烁……
姜杰于1963年出生于哈尔滨,父母都是医生。她从小听父亲和朋友们聊天时,谈到过导弹、火箭、外太空,从那时起,她就对航天产生了兴趣。16岁时姜杰高中毕业,父亲为了让她“继承衣钵”,专门联系了一所护士学校,这在当时是很多女孩都梦寐以求的一条路。可仅仅过了半年,恢复高考的消息传来,姜杰不甘心与大学失之交臂,于是毫不犹豫地参加了高考。“当时我完全不知道要考什么,怎么考,尤其是化学,几乎有一半的题做不出来。我以为考砸了,这辈子都上不了大学了。”姜杰在忐忑中度过了一个月,高考放榜,她竟然考了320分,高于重点线40多分!可在填报志愿时,她又跟父亲产生了分歧。父亲希望她做一名医生,而姜杰却执意要报考国防科技大学的自动控制系,两人僵持不下。幸好在母亲的劝说下,父亲妥协了。“他知道我的个性,表面文静,但我决定的事九头牛也拉不回来。后来妹妹和弟弟都继承了父母的‘衣钵’,他们找的另一半也都是医生,只有我一个人走了一条和他们完全不同的路。”
姜杰如愿被国防科技大学录取,在长沙开始了大学生活。渐渐地很多同学开始注意到这个小姑娘:一点也不娇气,学习起来像个“拼命三郎”。大学毕业后,姜杰如愿进入航天系统,来到航天科技集团一院某所,从事计算机辅助设计工作。当时很多人并没在意这个腼腆的女孩子,可没过多久,大家发现,实验室里每天来得最早的是她,走得最晚的也是她。研究生毕业后,姜杰成了某所的一名科研人员,正式接触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我很幸运,能够从一开始就完全介入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的研制,并且得到了龙乐豪院士和贺祖明总设计师等前辈的指导,所以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
姜杰参与到了长征三号甲、长征三号乙、长征三号丙3个型号火箭的研制工作。1994年,历时8年研制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首飞即告成功,那一刻,龙乐豪院士挥笔写下:“一箭双星首飞传捷报,八年鏖战今朝定乾坤!”在场的每个人都欢呼雀跃。从此,姜杰的命运便与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技术进步必须建立在充分论证、仔细测算和大量试验的基础上,这样才能确保火箭上天万无一失。”工作中,姜杰经常挑灯夜战,进行大量论证与测算,为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的改进呕心沥血。
精益求精,稳如泰山
在航天科研领域,姜杰走过了一条从副主任设计师到主任设计师、从型号副总设计师到型号总设计师的道路。2009年她担任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总设计师。“成长过程中的酸甜苦辣只有自己清楚。”火箭发射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良好配合,姜杰原来负责的只是一个分系统,总设计师岗位却要将目光放在整个系统上,“这对我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很快,姜杰进入了角色。团队的伙伴们说姜杰不仅科研成果“神”,而且身心素质也“神”,这主要是因为她虽然经常通宵加班,但白天照样精神抖擞地工作,丝毫看不出她一夜未眠。许多同事都说姜杰从来不生病。只有一位同事见过她生病,那一次,姜杰正好在执行一个重大任务,一连几天没睡觉,双眼熬得又红又肿,同事们劝她去看医生,但就是劝不动。最后,他们只好把医生请到發射中心给姜杰的眼睛消炎。大伙儿都感叹姜杰特别能吃苦。而姜杰笑言:“其实,我们团队的许多人都是这样,不是不生病,而是没时间生病啊!”
每次火箭发射时,姜杰总要提前一个月来到发射中心。在这里,她每天都要工作十六七个小时,模拟火箭发射时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确保火箭里的上万个零部件都正常运转。另外,连12层楼高的发射塔架,她都要每天爬上去看一看。2013年12月2日深夜,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整装待发,倒计时口令响起:“3、2、1,点火!”这时,姜杰死死地盯着手表,结果是火箭“零窗口”发射,分秒不差。此时,她端坐在指挥席上,不由自主地摸了摸脉搏,感受着自己加速的心跳。不过,在火箭发射成功后,姜杰很少表现得特别激动和兴奋,只有在同事们的强烈要求下,她才会和大家一起在指挥大厅里拍一张合照。有人说姜杰对于发射成功早就习以为常。但实际上,每当整个飞行控制大厅充满欢呼声时,她通常都是一个人在僻静的角落悄悄地抹泪。姜杰并非不狂喜,而是发射前那种排山倒海般的压力,很难通过发射成功后这短短几秒的欢愉而得到纾解。
由高密度发射带来的风险是可想而知的。长征三号甲遥十火箭发射,首次采用系统性冗余,且研制周期紧张,可偏偏在火箭发射前的关键时刻,一个核心电脑上装的3个CPU却无法正常运行。姜杰说:“这下惨了,火箭的研制进度摆在那儿,发射的时间卡在那儿,如果不及时解决CPU的问题,就会影响整个任务进度。”她回忆说,那些天,每个人都24小时待在实验室,眼看着离交付时间越来越近,问题却依然没解决……经历了无数次尝试后,3个CPU终于进入了工作状态。可是在距离火箭发射仅有72小时的时候,测试员又发现了故障,姜杰连夜赶到发射场,又开始了对长征三号甲遥十火箭36个小时不合眼的快速“抢救”。原因终于找到了,是大家把精力都放在技术突破上,而忽略了一个技术细节——少插了一股线路。
但即便到了这个时候,依然有人对火箭能否发射心存疑惑。姜杰斩钉截铁地说:“火箭一定要如期发射,我们要对自己的产品有信心!”可如今回忆起当时的那一幕时,她坦言:“压力确实太大了,感觉一夜之间我的白头发都多了许多。现在回想还有点后怕。”最终,长征三号甲遥十火箭精确地将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姜杰拥抱着同事们热泪盈眶:“航天是一个高风险行业,我们要做的就是要把风险降到‘零’,不让火箭带一丝隐患上天。否则,带来的将是巨大的损失。”
2018年12月25日,伴随通信技术试验卫星三号成功入轨,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凭借全年14次发射的全胜战绩,再次刷新中国“单一火箭年度发射数量”的新纪录,其综合技术性能达到了国内领先和世界一流水平。业内专家评价,姜杰和她的团队任务适应性强、飞行成功率高、发射数量及发射密度高,是长三甲系列火箭最靓丽的标签。, 百拇医药(吉意)
2020年3月9日晚,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点火升空,送第54颗北斗导航卫星成功入轨。这是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的第109次发射!发射现场,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总设计师、中国科学院院士姜杰欣喜的脸上泪光闪烁……
姜杰于1963年出生于哈尔滨,父母都是医生。她从小听父亲和朋友们聊天时,谈到过导弹、火箭、外太空,从那时起,她就对航天产生了兴趣。16岁时姜杰高中毕业,父亲为了让她“继承衣钵”,专门联系了一所护士学校,这在当时是很多女孩都梦寐以求的一条路。可仅仅过了半年,恢复高考的消息传来,姜杰不甘心与大学失之交臂,于是毫不犹豫地参加了高考。“当时我完全不知道要考什么,怎么考,尤其是化学,几乎有一半的题做不出来。我以为考砸了,这辈子都上不了大学了。”姜杰在忐忑中度过了一个月,高考放榜,她竟然考了320分,高于重点线40多分!可在填报志愿时,她又跟父亲产生了分歧。父亲希望她做一名医生,而姜杰却执意要报考国防科技大学的自动控制系,两人僵持不下。幸好在母亲的劝说下,父亲妥协了。“他知道我的个性,表面文静,但我决定的事九头牛也拉不回来。后来妹妹和弟弟都继承了父母的‘衣钵’,他们找的另一半也都是医生,只有我一个人走了一条和他们完全不同的路。”
姜杰如愿被国防科技大学录取,在长沙开始了大学生活。渐渐地很多同学开始注意到这个小姑娘:一点也不娇气,学习起来像个“拼命三郎”。大学毕业后,姜杰如愿进入航天系统,来到航天科技集团一院某所,从事计算机辅助设计工作。当时很多人并没在意这个腼腆的女孩子,可没过多久,大家发现,实验室里每天来得最早的是她,走得最晚的也是她。研究生毕业后,姜杰成了某所的一名科研人员,正式接触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我很幸运,能够从一开始就完全介入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的研制,并且得到了龙乐豪院士和贺祖明总设计师等前辈的指导,所以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
姜杰参与到了长征三号甲、长征三号乙、长征三号丙3个型号火箭的研制工作。1994年,历时8年研制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首飞即告成功,那一刻,龙乐豪院士挥笔写下:“一箭双星首飞传捷报,八年鏖战今朝定乾坤!”在场的每个人都欢呼雀跃。从此,姜杰的命运便与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技术进步必须建立在充分论证、仔细测算和大量试验的基础上,这样才能确保火箭上天万无一失。”工作中,姜杰经常挑灯夜战,进行大量论证与测算,为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的改进呕心沥血。
精益求精,稳如泰山
在航天科研领域,姜杰走过了一条从副主任设计师到主任设计师、从型号副总设计师到型号总设计师的道路。2009年她担任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总设计师。“成长过程中的酸甜苦辣只有自己清楚。”火箭发射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良好配合,姜杰原来负责的只是一个分系统,总设计师岗位却要将目光放在整个系统上,“这对我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很快,姜杰进入了角色。团队的伙伴们说姜杰不仅科研成果“神”,而且身心素质也“神”,这主要是因为她虽然经常通宵加班,但白天照样精神抖擞地工作,丝毫看不出她一夜未眠。许多同事都说姜杰从来不生病。只有一位同事见过她生病,那一次,姜杰正好在执行一个重大任务,一连几天没睡觉,双眼熬得又红又肿,同事们劝她去看医生,但就是劝不动。最后,他们只好把医生请到發射中心给姜杰的眼睛消炎。大伙儿都感叹姜杰特别能吃苦。而姜杰笑言:“其实,我们团队的许多人都是这样,不是不生病,而是没时间生病啊!”
每次火箭发射时,姜杰总要提前一个月来到发射中心。在这里,她每天都要工作十六七个小时,模拟火箭发射时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确保火箭里的上万个零部件都正常运转。另外,连12层楼高的发射塔架,她都要每天爬上去看一看。2013年12月2日深夜,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整装待发,倒计时口令响起:“3、2、1,点火!”这时,姜杰死死地盯着手表,结果是火箭“零窗口”发射,分秒不差。此时,她端坐在指挥席上,不由自主地摸了摸脉搏,感受着自己加速的心跳。不过,在火箭发射成功后,姜杰很少表现得特别激动和兴奋,只有在同事们的强烈要求下,她才会和大家一起在指挥大厅里拍一张合照。有人说姜杰对于发射成功早就习以为常。但实际上,每当整个飞行控制大厅充满欢呼声时,她通常都是一个人在僻静的角落悄悄地抹泪。姜杰并非不狂喜,而是发射前那种排山倒海般的压力,很难通过发射成功后这短短几秒的欢愉而得到纾解。
由高密度发射带来的风险是可想而知的。长征三号甲遥十火箭发射,首次采用系统性冗余,且研制周期紧张,可偏偏在火箭发射前的关键时刻,一个核心电脑上装的3个CPU却无法正常运行。姜杰说:“这下惨了,火箭的研制进度摆在那儿,发射的时间卡在那儿,如果不及时解决CPU的问题,就会影响整个任务进度。”她回忆说,那些天,每个人都24小时待在实验室,眼看着离交付时间越来越近,问题却依然没解决……经历了无数次尝试后,3个CPU终于进入了工作状态。可是在距离火箭发射仅有72小时的时候,测试员又发现了故障,姜杰连夜赶到发射场,又开始了对长征三号甲遥十火箭36个小时不合眼的快速“抢救”。原因终于找到了,是大家把精力都放在技术突破上,而忽略了一个技术细节——少插了一股线路。
但即便到了这个时候,依然有人对火箭能否发射心存疑惑。姜杰斩钉截铁地说:“火箭一定要如期发射,我们要对自己的产品有信心!”可如今回忆起当时的那一幕时,她坦言:“压力确实太大了,感觉一夜之间我的白头发都多了许多。现在回想还有点后怕。”最终,长征三号甲遥十火箭精确地将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姜杰拥抱着同事们热泪盈眶:“航天是一个高风险行业,我们要做的就是要把风险降到‘零’,不让火箭带一丝隐患上天。否则,带来的将是巨大的损失。”
2018年12月25日,伴随通信技术试验卫星三号成功入轨,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凭借全年14次发射的全胜战绩,再次刷新中国“单一火箭年度发射数量”的新纪录,其综合技术性能达到了国内领先和世界一流水平。业内专家评价,姜杰和她的团队任务适应性强、飞行成功率高、发射数量及发射密度高,是长三甲系列火箭最靓丽的标签。, 百拇医药(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