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食品与健康》 > 2005年第9期
编号:11265118
鬲——解读中国远古文明的活化石(2)
http://www.100md.com 2006年11月2日 《食品与健康》 2005年第9期
     苏先生认为,在中华民族活动的范围内,由鬲的演变可以看出地方文明程度的发展过程。在北方,由鬲的前期发展到战国时期的“燕式鬲”。在南方,活动于江汉平原的人们(包括荆楚)使用的鬲的形式始终没有脱离原型鬲(■)的基本结构。在东方,活动于黄河下游地区的人们,虽然使用多种袋足类器[■(guī)、■(hé)、■等],但真正使用的鬲类器似非源于当地的老传统。在西方,有一类呈锐角裆的袋足鬲,似乎是活动于西辽河与海河水系地带的人们(包括商人)所走的道路,另一类圆形联裆鬲者则是以关中地区为中心的居民(包括周人)所走过的道路。从这些密码译出的鼎鬲不同源、商周不同源,就可以看出,中国远古文明史绝不会是从仰韶文化这一支脉的简单传承。

    我们从大量的考古成果得知,遍布我国各地都有着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活动遗迹,这些人类虽然还难以称之为民族,但他们却是后来形成我国多民族文化的源头。到了新石器时代(距今一万年)之后较早发现的是始自公元前6 000年至公元前5 000年左右的仰韶文化,包括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西王村类型、大司空类型,以及与它在内涵上趋同的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西藏的卡若文化 ......
上一页1 2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415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