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情感背后的故事
对食物的好恶情感,有些源自生态史,如中国人喝奶少的问题。我们不少球迷抱怨中国足球出不了线,是因为不如洋人吃肉喝奶的健壮体质,实际那是一种误解。喝奶与不喝奶不单单是一个简单的饮食习惯问题。笔者曾在《酸体乃百病之源——膳食酸碱平衡指南》一书中指出保持碱性体质的重要性。人家西方人以肉为主食(酸性食品),当然要喝大量的奶与咖啡(碱性食物)以达到酸碱平衡。我们中国人是以吃素食为主的民族,自以为可以大量食肉,结果不少人造成酸性体质,导致了多种疾病。
关于西方人喝牛奶与东方人不大喝牛奶(印度人喜喝奶)的现象,人们通常只是从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的角度去加以解释。但是却无法理解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习俗。美国文化人类学者马文·哈里斯认为,文化习俗并不是饮食偏好与禁忌的万能答案,真正的答案要到生态史与文化史的结合部中去找。现代医学生理学表明,一个人是否能够食用奶和奶制品是有其生理条件的,那就是看他体内的“乳糖酶”是否充足。乳糖酶不充足的人可能不喜爱喝牛奶、吃奶油、黄油和其他奶类食物。但这只是一种生物生理原因,其背后还有着生态地理和历史文化的原因。世界上的“嗜奶者”民族主要生活在欧亚大陆北部,美洲、澳洲和非洲的原住居民基本上都没有奶食传统。欧亚大陆最北面的人口最喜好奶食,南面的人口不一定喜好奶食,而中间地带的人口介于二者之间,是相对少量的奶食者。人类从奶食中获取的最主要营养物质是钙,北欧人最需要大量的钙以弥补太阳光照不足,防止软骨病的发生。奶食给了他们高大的骨骼,白皙的肤色与金黄发色,但是浅肤色又容易患皮肤癌;南方的热带人有充足的日照,可以不用奶食而通过植物食物获取所需的钙,他们则是深肤色和深发色。欧洲石器时代的祖先们面临着患骨病的危险,自然选择和文化传承的双重作用使他们选择了扩大奶食的生存策略,而使北欧成为世界上仅有乳糖酶充足的基因传播带。这便是文化因素反作用于生物遗传因素的特例。
中国人历史上较少喝奶的原因不是因为不能承受乳糖而拒绝牛奶,而是因为很少接触牛奶而变得不那么承受乳糖。印度人是喜食奶的民族。印度的季风气候使它的雨季与旱季截然不同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7885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