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食品与健康》 > 2006年第7期
编号:11047253
中国的蒸煮食品与蒸煮食文化(下)
http://www.100md.com 2006年7月1日 《食品与健康》 2006年第7期
     四、民族文化的交流促进了蒸煮食文化的发展,也催生了主副食合一食品

    一般而言,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饮食习俗,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受到了不可见文化的制约与整合所形成的这种民族特点比起其它民族特点来,保持的时间还要长久些。但是任何事物都是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唐代中原饮食习惯的变化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唐朝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大融合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这次民族大融合,虽然使一些少数民族汇聚到汉族的族号之下,但是汉族的传统文化也得到了一定的改造,这样的发展过程为中原地方充分吸收各民族饮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创造了条件。唐代引入外来饮食最多的是胡食。“胡食”出自汉代人的一种说法,指在当时自西域或更远之地传入中原的食品。

    民族文化的交流,对于中国食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而,学者们在研究中西文化交流时,几乎都要举出胡饼、毕锣等胡食对中原饮食的影响。对于其意义,有学者评论说,“从黄河流域以粟黍粒食为主到以小麦面食为主的转变上,西域的胡食可能起了相当大的作用。”比如,以胡饼为代表的一批面粉类食物传入中原,伴随食物的加工技术、加工工具、餐饮具等汇入中原的饮食文化,而最早出现在中原的蒸饼、面条类食品则通过西域传到了西方。

    汉唐时期,中原曾掀起一阵“饮食胡风”现象。从敦煌文献记载的六十多种食物品种的名称、原料与数量中所反映的食物名称几乎包括了当时流行于中国北方乃至全国的面食品种,其中主要是饼类。在先秦的史料中尚未出现“饼”字,直至汉代才有“饼,并也。溲面使合并也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038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