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食品与健康》 > 2007年第10期
编号:11506111
瓦鬲文明的曙光
http://www.100md.com 2007年10月1日 《食品与健康》 2007年第10期
     中国食文化讲座之十

    如今,当孩子们在夏令营中围着篝火翩跹起舞的时候,觉得那是一件非常惬意的游戏。岂知在上古,原始火堆曾经是人类智慧的源泉。从吃烤肉、吃爆坚果到以泥浆烧制陶器,催生了诸多文明成果的产生。

    大约在一万年前,人类从石器的打制过渡到磨制,复合生产工具进入了全盛时代。在人类生活实践的长河中,那时出现了三项划时代的成就:种植业、养殖业和制陶业。这就是考古学所称的新石器时代。这三项成就,为人类文明时代的出现,奠定了初步的物质基础。

    在人类发明陶器之前,最原始的烹调工具是用火烧红的石头。人们在生活中发现,在烧红的石板上可以烙肉也可以烙谷物。这种习惯沿袭至今,古风犹存。我国拉萨东南部河曲地带的门马族现在仍然习惯于在烧红的薄石板上烙制荞麦饼或煎肉。而生活在西双版纳的布朗族,则习惯于在野外挖沙坑为锅,坑内铺芭蕉叶,倒进清水与鱼,然后投入烧红的鹅卵石,待水沸鱼熟,便煮成一锅美味的卵石鲜鱼汤。但是,石板不适于煮水,“地锅”不能携带,在使用中非常不便,于是,出于对日常生活中既能盛水煮熟食物,又能方便移动的器具的需要,原始的制陶业应运而生了。
, http://www.100md.com
    中国古制陶业的出现,并不是哪一个人心血来潮的发明创造,而是经历了一个长期实践与摸索的过程。先民们发现,用火烧过的黏土能够变成一块坚硬的泥片,不会再松散而且不漏水。在加工时,泥坯捏成什么形状,出火时仍然保持原形,这就是成形技术的最初启示。

    制陶加工的方法也是从多种方法中摸索而来的。有的是在以荆条、竹篾编织的筐子周围抹上厚厚的泥浆,风干后,放进火堆里烧,之后,荆条化灰而陶罐出。在考古中,还发现了仰韶文化的先民曾经以葫芦为内模做陶器的实证。以葫芦制陶之法,一直流传至今,在云南文山马关、砚山等地的彝族同胞,现在制陶时仍然沿用古法。制陶时,先选择若干葫芦栽成不同形状,如碗、盆等形状,然后把和好的泥涂在上面,经过阴干,放到野外用草、树枝烧一遍。烧后葫芦焚毁,而外涂泥巴则成了内面光洁的陶器。

    据《中华文明史》评论:“陶器是人类利用高温物理化学变化,并使之为自己服务的一项杰出成就。在此之前,人们制作的石、骨、角、竹、木之器,都只是改变了自然物的外部形态,而不曾改变它们的本质。以黏土制陶,则不但改变了自然物的外部形态,更重要的是改变了它的本质。”
, 百拇医药
    据考古发现,我国的制陶至少有一万年的历史。在徐水南庄头发掘出的陶片,证实距今已有9 700~10 500年左右。在裴李岗不仅出土了距今8 000年的陶窑,而且出土了三足陶器。距今7 500年的磁山文化遗址,出土了陶盂、陶鼎。在仰韶文化中曾发现多种醕瓮。这是我国最早的滤缸,说明了我们祖先在7 000年前就已经喝上了清酒。

    关于陶器的文字记载,非常丰富。战国时撰的《世本》中记有“昆吾作陶”、“神农耕而作陶”,明确将陶器发明推到新石器时代的早期。《古史考》中记载:“黄帝作釜甑。”春秋时的《考工记》说:“茹毛饮血,非所以养生,圣人教之以火化……炊米以为食,鬲甑之器用焉。”也可作为那个时期的文字证据。

    谈起中国的古陶器,首先涉及到的是仰韶文化。因为从它的发现开始就是同探索中华文化的起源联系在一起的。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在1921年发现仰韶村遗址之后,他的全部学术活动归纳到一点,就是试图以仰韶文化为中心,探索中华文化起源问题。他的考古结论是:鼎和鬲是中国古文化的特色,彩陶则与中亚有关。他以西方人的眼光,敏锐地意识到仰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源头,并认识到对中国古文明来源及其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不可等闲视之。
, http://www.100md.com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我国考古界对仰韶文化取得突破性研究成果的时期。仰韶陶器的主要文化特征是变化幅度大、节奏快、序列完整、特色鲜明。其主要代表是两种小口尖底瓶、两种花卉和两种动物彩陶图案的4类8种陶器。从它们的身上可以追溯距今八千至七千多年的前仰韶时期陶器的发展状况。

    在很长一段的学术研究中,学术界习惯于把汉族史看成是正史,把仰韶文化看做是中华文明的本源,其他的则列于正史之外。于是,本来属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如夏、商、周、秦、汉便被像穿糖葫芦一样穿下来,成为一脉相承的改朝换代。少数民族与中原接壤的周边地区的历史与文化则被几笔带过。实际上,在中华文明史上,生活在960万平方公里中华大地上的56个民族的先人们,他们活动地域的自然条件不同,获取生活资料的方法不同,他们的生活方式也就各有特色。当时人们以血缘为纽带,牢固地维系在氏族部落之中,这样,不同的人群共同体所遗留的物质文化遗存都有着独特的特征。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认为,从考古学的角度我国可大致分为6个大的文化区系:1.以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为重心的北方(包括红山文化、富河文化和仰韶文化);2.以山东为中心的东方(包括大汶口—龙山文化);3.以关中、晋南、豫西为中心的中原(主要为仰韶文化);4.以环太湖为中心的东南部(包括马家浜—良诸文化、河姆渡文化);5.以环洞庭湖和四川盆地为中心的西南部(包括大溪文化、三星堆文化);6.以鄱阳湖—珠江三角洲一线为中轴的南方(印纹陶文化、石峡文化)。这些地区陶器的出现与发展既各有特色又互相影响。(见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
, 百拇医药
    以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为重心的北方为例,它主要包括了辽河区域、内蒙古的河套与河曲地带、陇西,曾出现了著名的红山文化和富河文化。在这一地区出土的带有饕餮纹的瓦当和独具特征的“燕式鬲”具有独特的文化意义。

    提起鬲来,笔者要多说几句,因为就在这种毫不起眼的土陶器和它的伙伴身上,可以破解出中国远古文明的“天书”,认识许多问题。

    鬲起源于新石器时期的彩陶之后、黑陶之前的四五千年间,消失在公元前5至4世纪之间。整个过程大约相当于中华古文明的一半岁月。也就是说,鬲这位“老寿星”曾经见证了中华古文明史的前半段的漫长历程。虽然史学界称中国古文化为“鼎鬲文化”,与鼎并称,但鬲却最具有中国特色,而且世界各地都没有见过类似的器物。

    鬲,三足,内空。前期为陶制,商至春秋时期出现了铜鬲。鬲的三只袋足接触火的面积大,炊煮热得快,很适于煮水和煮大块的肉,但不适于煮粥。因为它三足内空,既不利于搅拌,又容易沉底,产生焦糊。后来空足缩小,甚至取消了空足,变成了陶釜(圆底)与陶罐(平底)。在釜与罐下安上三个足,就成了鼎。
, 百拇医药
    陶鬲可以煮水、煮肉。陶罐、陶釜、陶鼎可以煮水、煮大米或小米,也可以掺菜煮粥,但都不适于蒸米饭。为了蒸米饭,必须要炊具底部贮水而且要把食物架于水面之上,利用蒸汽把食物蒸熟,于是先人们就发明了陶甑(zèng)。后来甑鬲铸为一体,名曰甗(yǎn),作为同时可蒸多种食物的炊具。就是这种在中国祖祖辈辈相袭,不论大人小孩都会的用水气蒸饭的方法,直到近代,西方人才将之用于生活炊煮。对于此项发明,我们并不以为然,倒是一位老外、英国的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先生在为我们打抱不平:“西方的许多科学发明,只是为中国人的发现做了注释。”他以此来“使人们想起过去不幸被人忽视和不被承认的许多东西”。

    那么,这种被誉为中华古文化标准化石的鬲是如何产生的呢?经过考古学家研究,原来鬲是由三个用于汲水的尖底瓶演化而来,而尖底瓶正是源于关中的仰韶文化的特征陶器,可见不同区域不同文化是互相影响的。

    对于古陶器的研究意义远不止于此。世界公认中国同巴比伦、埃及和印度一样,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但是按照历史编年中国只有商周以后四千年文明史的考古证明,似乎中华文明史要比人家少了一千年。然后,我们的许多文明成果在有文字记载时就已经很成熟了。如独特的玉石雕刻,用复合范(模子)铸造青铜器等。也就是说,在三四千年前的殷商文明之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创造了上古文明世界最突出的成就。最直接的证据是古陶器上刻画的“文字”,和已成文字的甲骨文。在甲骨文中有两个陶器象形字“酉”和“丙”。“酉”是尖底瓶(▽),“丙”就是三个尖底瓶的组合( ▽
, http://www.100md.com
    ▽ ▽)。“酉”和“丙”都不是一般生活用品字,而是当时的两种祭器,是社会分化后的专业化文明的产物,是国家产生的象征。其年代可追溯到五千年以上,足以证明中华文明超过五千年。

    随着历史的进程,先人们根据生活的实用和审美要求,创造了形式多样的陶器,其中有造型古朴的灰陶,设色简洁的彩陶,还有被誉为“黑、光、薄、棱(规整)、鼻(持手)”的黑陶和各种印纹装饰的硬陶。制造出了瓶、罐、釜、鬲、甑、甗、鼎、盆、钵、碗、盘、杯、鬶、豆、斝、罍、瓿等多种陶制器皿。

    到了商代,虽然已经进入青铜时代,但陶器仍在流行,不但有灰陶、白陶,而且还有釉陶。釉陶是中国瓷器的雏形。周代至战国出现了青色釉陶,它是青瓷的萌芽,器形有壶、敦、匜、炉等。两汉出现了多种色彩的釉陶。三国时期,敷色釉出现了成熟的青瓷,瓷器制造进入了发展时期。但是陶器的缸、罐、瓮、盆等却在人民日常生活中一直传承至今。其中佼佼者如宜兴紫砂壶至今仍然是驰名中外的珍贵茶具。

    陶器的出现是我国古食文化史上一件划时代的创举。它对后世的食文化中各种质料(瓷、漆、铜等)器物的产生,在物理化学知识、高温技术上,为制瓷术、冶金术的产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造型和装饰美化上也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因而,就食文化价值而言,陶器不但是中国食文化的早期文明成果,也是中华古文明的曙光。

    (下期预告:中国食文化讲座之十一:茶之为饮,发乎神农——中国产茶史简述), 百拇医药(许 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