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汉全席是否源于天津?
满汉全席是一个非常热闹而又扑朔迷离的话题。说其热闹,是因为在一些人的心目中认为“满汉全席”是“清朝最高级的国宴”,而引起了一些商家的热炒。说其扑朔迷离,是由于迄今为止连学界也还没有弄清楚来龙去脉,所以对其追本溯源就更是讲不明白了。客观地说,“满汉全席”是源于清代继于民初的一种大型宴席。此种宴席应该是在清政权入关之后逐渐形成的。“满汉全席”这种宴式既和宫廷宴席有关又和其无关,主要还是在民间炒作起来的。
清入关以前,宫廷宴席非常简单。一般宴会就是在露天铺上兽皮,大家围拢在一起,席地而餐。《满文老档》说:“贝勒们设宴时,尚不设桌案,都席地而坐。”菜肴,一般是火锅配以炖肉,猪肉、牛羊肉加以兽肉。皇帝出席的国宴,也不过设十几桌、几十桌,也是牛、羊、猪、兽肉,用解食刀割肉为食。
在清入关后,宫宴有了很大的变化。在六部九卿中,设了光禄寺卿,专司大内筵席和国家大典时宴会事宜。我们天津就曾出过两位光禄寺少卿。一位是咸丰“八大臣”之一的焦佑嬴。一位是题写“劝业场”的华世奎。大内初期饮食还不太讲究,后来很快就在原来满族传统饮食方式的基础上,吸取了中原南菜(主要是苏杭菜)、北菜(齐鲁菜)的特色,建立了较为丰富的宫廷饮食。
当初的宫廷内满汉席是分开的。康熙年间,曾经举办过三次几千人参加的“千叟宴”,声势浩大,都是分满汉两次入宴。据《大清会典》、《光禄寺则例》载:当时的满席分六等。一等每桌价银八两,用于帝、后死后的随筵。二等每桌价银七两二,用于皇贵妃死后的随筵。三等每桌价银五两四,用于贵妃、妃和嫔死后的随筵。四等每桌价银四两四,用于元旦、万寿、冬至三节贺筵,皇帝大婚,大军凯旋,公主和郡主成婚等各种筵宴及贵人死后随筵。五等席每桌价银三两三,用于筵宴朝鲜进贡的正、副使臣,西藏达赖喇嘛和班禅的贡使,除夕赐下嫁外藩之公主及蒙古王公、台吉等。六等席,每桌价银二两二,用于赐宴经筵讲书,衍圣公来朝,越南、琉球、暹罗、缅甸、苏禄、南掌等国来使。光禄寺承办的汉席,则分一二三等及上席、中席五类。主要用于临雍宴文武会试考官出闱宴,实录、会典等书开馆编纂目及告成日赐宴等。其中,主考和知、贡举等官用一等席,每桌馔鹅、鱼等二十三碗,果食八碗,蒸食三碗,蔬食四碗。同考官、监试御史、提调官等用二等席,每桌馔鱼、鸡等二十碗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8677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