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寻常滋味
四面环海的宝岛台湾,有着数不胜数的道地美食。那些流传在街头巷尾的民间小食,记载着台湾的历史与变迁,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味蕾。于是,我们寻寻觅觅,试图寻找并且记住这些滋味,让那些世代相传的市井美味,勾勒出一个最亲切又最真实的台湾。
道地的台湾美食,是流传在街头巷尾的寻常滋味。不必刻意,不必悉心,随时随地,都有这样朴素而美好的滋味在身边演绎蔓延。而正是这些微不足道的小食物,拼凑起了我们对于台湾的全部想象。让我们的好奇。变成了踏踏实实味蕾记忆。
台湾的“永和豆浆”,恐怕是很多大陆人对于台湾小吃的最初印象。同样的豆浆和油条,却有着不同样的浓郁滋味,红底白字的醒目招牌,通宵亮着,成为深夜里的温暖去处,总有着不一样的民间烟火气。而我们原本以为源于台湾的“永和豆浆”,其实是一次文化迁徙的产物。上个世纪50年代初,大批移民前往台湾。他们带去的除了语言和文化以外,还有饮食传统。据说,在当时的台湾,两个山东的国民党退伍老兵想念家乡的口味,就在永和镇开了第一家只有四五张桌子的豆浆店,出售烧饼油条和豆浆。尔后逐渐发展起来。时至今日,很多人提起台湾饮食,就会立刻想到永和豆浆。一碗豆浆,一根油条,平凡的滋味,勾勒出那些剪不断理还乱的历史岁月。
, 百拇医药
在台湾观光网站上,赫然把台湾小吃列为最吸引游客的亮点之一。“台湾小吃不但与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更能呈现出台湾一般市民的生活与文化,因此,若想认识台湾本土特色,藉由走访各地夜市、品尝美味小吃,是最迅速的方法。”的确,要了解一个民族的个性和风俗,藉由胃,诚然是最直观的方法。好比村上春树所说,如果我们的语言是威士忌,就无需费尽周折。只要默默递出酒杯,静静接过送入喉咙即可。可惜,经由语言能够表达的,仅仅是被置换的、被描绘的味道。再没有任何一种方式,能够比经由味觉了解到的更为坦荡磊落。
台湾四面环海,渔获丰富,所以,小吃里自然少不了各类海味。蚵仔煎便是其中一种。自从连续剧《转角遇到爱》热播后,蚵仔煎这种传统小吃,便开始身价大热。受到很多年轻人的喜爱。蚵仔煎音读“OU WA JIAN”,蚵仔为闽南语,大约是牡蛎的意思。其实,许多台湾小吃都是早先的台湾民众在无法饱食的情况下发明的替代粮食。蚵仔煎最早的名字叫“煎食追”,是以加水后的番薯粉浆包裹蚵肉、猪肉、香菇等杂七杂八的食材做成的煎饼。而关于它的起源,还有一则民间传说:当年郑成功意欲收复台湾时,曾与荷兰军队大战,在缺粮之时,急中生智,把台湾特产蚵仔、番薯粉等等做成煎饼吃,想不到竟然味道大好,后来逐渐成了风靡全省的街头美味。
, http://www.100md.com
香浓Q滑的蚵仔煎,食用时再淋上酸甜口味的酱汁,美妙的味道令人不禁食指大动。可惜的是,目前在大陆的城市中,尤其是北方,很难吃到正宗的蚵仔煎。即使有,恐怕也大多是“水土不服”的。我想,所谓道地,也只有在斯时斯地,才能将其真正复原吧。漫步在台湾夜市,听者街头巷尾小贩的吆喝叫卖声,凡俗的台湾滋味,才能如同浓墨重彩的油彩画一般,跃然眼前。
在台湾,新鲜的词汇不少。除了蚵仔煎,还有一个奇怪的“刈包”。“刈”字在普通话里音读“YI”,是割、切割的意思。古文中的《观刈麦》,便是当割麦讲的。而刈包的刈,貌似和割麦子没有什么瓜葛。
刈包在台湾话里读作“GUA BAO”,原本是尾牙时祭神用到的小点心。据老一辈的台湾人讲,从前的穷人家里,只有过年过节的时候才能吃到香喷喷软绵绵的刈包,所以,每当看到它都会有富足丰盈的感觉。在台湾人的心目中,腊月里的刈包代表着一种传统,它会一直延续下去,永不消逝。
回想起第一次在台湾餐厅的菜单上看到刈包时,心里觉得为难,用手指着却念不出来。直到两个白白胖胖的刈包端上桌来,一口咬下去,肥糯香软的扣肉搭配着酸菜、花生粉和香菜,层次细密,甜香满口。才顿时觉得,即使为它尴尬一番,也还是值得。
, http://www.100md.com
台湾还有一种特色水果,名为芭乐。查过水果名录。才知道它的学名是Psidium guajava,英文名称,quava。中文称为番石榴,而芭乐是它的俗称。芭乐味道甜美,风味接近于梨和台湾大青枣之间,是台湾土生土长的水果之一,最具乡土气息。有趣的是,芭乐这个词汇,在台湾并不仅仅意味着一种水果,还有很多同水果毫不相干的引申义。其一,就是ballad这个英文单词的台湾译法,但是,它并非代表着它的本意(即民谣歌曲或叙事歌曲),而是延伸之后,变成一个比较负面的形容词,譬如一首曲子既无新意又无趣味的时候,常被冠以芭乐之名。如果一首歌被人称为芭乐歌,那么可想而知,写歌的以及唱歌的人,恐怕就有点灰头土脸的了。其二,芭乐还有不确定、吹牛、八卦的意思,总之一句话,不靠谱。相比受欢迎的芭乐汁,这些芭乐歌芭乐文芭乐人,就很难让人热闹地捧场了。
凤梨也好,莲雾也好,杨桃也好,任何一种台湾水果,都不像平凡的芭乐,代表了这么多结结实实的含义。夏天用吸管咕噜咕噜喝完一杯冰冻的鲜榨芭乐汁,清爽爽,冰凉凉,说不出的清甜可口,如同倏忽回到了骑着单车驰骋过绿树成荫的街巷,那种风驰电掣般的童年时光。
, http://www.100md.com
谈及台湾滋味,还有一个躲不及也避不开的,那就是,三杯鸡。
每一间台湾餐厅,都有三杯鸡。如同每一问中餐厅都有鱼香肉丝、宫保鸡丁,虽是最为平常的菜式,却可以考验大师傅的手艺。关于三杯鸡的来源,有一个温馨的传说。台湾以前有一个穷妈妈,家里很穷,只能杀了家里的老母鸡招待客人,因为怕不够香,采来院子里长的一种叫做“九层塔”的香草做作料,再加进调料、放入锅中焖烧,没想到竟然非常香浓好吃。于是,这个偶然的发现,就成为台湾代代相传的市井美味了。
三杯鸡,顾名思义,就是用三杯不同的调料做成的鸡。这里的三杯,指的是“一杯麻油、一杯米酒和一杯酱油”。三杯鸡的做法亦不难,经典的做法是把肥嫩的鸡腿斩块,加盐、味精略微腌制,然后起锅热油,投入整瓣大蒜和鸡腿肉炸至金黄喷香,随即捞出沥油。然后,净锅放少许油,加入干辣椒和九层塔煸炒出香味,然后把鸡块和酱油、米酒、麻油一同放入锅中,炖煮至汤汁收干,此时,所有的香味精华,都浸入了鸡肉中,麻油的香,辣椒的辣,酱油的醇,再搭配着九层塔的清新,经典而传统的滋味就这样成了。
味道诚然是种私人的东西,于是哪管平凡,哪管市井,只管带上自己的嘴,在微微的晚风中,走到夜市放开胸怀享受自己的美味。那便是我们平平淡淡、真真正正的寻常人生。, http://www.100md.com(弥 雅)
道地的台湾美食,是流传在街头巷尾的寻常滋味。不必刻意,不必悉心,随时随地,都有这样朴素而美好的滋味在身边演绎蔓延。而正是这些微不足道的小食物,拼凑起了我们对于台湾的全部想象。让我们的好奇。变成了踏踏实实味蕾记忆。
台湾的“永和豆浆”,恐怕是很多大陆人对于台湾小吃的最初印象。同样的豆浆和油条,却有着不同样的浓郁滋味,红底白字的醒目招牌,通宵亮着,成为深夜里的温暖去处,总有着不一样的民间烟火气。而我们原本以为源于台湾的“永和豆浆”,其实是一次文化迁徙的产物。上个世纪50年代初,大批移民前往台湾。他们带去的除了语言和文化以外,还有饮食传统。据说,在当时的台湾,两个山东的国民党退伍老兵想念家乡的口味,就在永和镇开了第一家只有四五张桌子的豆浆店,出售烧饼油条和豆浆。尔后逐渐发展起来。时至今日,很多人提起台湾饮食,就会立刻想到永和豆浆。一碗豆浆,一根油条,平凡的滋味,勾勒出那些剪不断理还乱的历史岁月。
, 百拇医药
在台湾观光网站上,赫然把台湾小吃列为最吸引游客的亮点之一。“台湾小吃不但与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更能呈现出台湾一般市民的生活与文化,因此,若想认识台湾本土特色,藉由走访各地夜市、品尝美味小吃,是最迅速的方法。”的确,要了解一个民族的个性和风俗,藉由胃,诚然是最直观的方法。好比村上春树所说,如果我们的语言是威士忌,就无需费尽周折。只要默默递出酒杯,静静接过送入喉咙即可。可惜,经由语言能够表达的,仅仅是被置换的、被描绘的味道。再没有任何一种方式,能够比经由味觉了解到的更为坦荡磊落。
台湾四面环海,渔获丰富,所以,小吃里自然少不了各类海味。蚵仔煎便是其中一种。自从连续剧《转角遇到爱》热播后,蚵仔煎这种传统小吃,便开始身价大热。受到很多年轻人的喜爱。蚵仔煎音读“OU WA JIAN”,蚵仔为闽南语,大约是牡蛎的意思。其实,许多台湾小吃都是早先的台湾民众在无法饱食的情况下发明的替代粮食。蚵仔煎最早的名字叫“煎食追”,是以加水后的番薯粉浆包裹蚵肉、猪肉、香菇等杂七杂八的食材做成的煎饼。而关于它的起源,还有一则民间传说:当年郑成功意欲收复台湾时,曾与荷兰军队大战,在缺粮之时,急中生智,把台湾特产蚵仔、番薯粉等等做成煎饼吃,想不到竟然味道大好,后来逐渐成了风靡全省的街头美味。
, http://www.100md.com
香浓Q滑的蚵仔煎,食用时再淋上酸甜口味的酱汁,美妙的味道令人不禁食指大动。可惜的是,目前在大陆的城市中,尤其是北方,很难吃到正宗的蚵仔煎。即使有,恐怕也大多是“水土不服”的。我想,所谓道地,也只有在斯时斯地,才能将其真正复原吧。漫步在台湾夜市,听者街头巷尾小贩的吆喝叫卖声,凡俗的台湾滋味,才能如同浓墨重彩的油彩画一般,跃然眼前。
在台湾,新鲜的词汇不少。除了蚵仔煎,还有一个奇怪的“刈包”。“刈”字在普通话里音读“YI”,是割、切割的意思。古文中的《观刈麦》,便是当割麦讲的。而刈包的刈,貌似和割麦子没有什么瓜葛。
刈包在台湾话里读作“GUA BAO”,原本是尾牙时祭神用到的小点心。据老一辈的台湾人讲,从前的穷人家里,只有过年过节的时候才能吃到香喷喷软绵绵的刈包,所以,每当看到它都会有富足丰盈的感觉。在台湾人的心目中,腊月里的刈包代表着一种传统,它会一直延续下去,永不消逝。
回想起第一次在台湾餐厅的菜单上看到刈包时,心里觉得为难,用手指着却念不出来。直到两个白白胖胖的刈包端上桌来,一口咬下去,肥糯香软的扣肉搭配着酸菜、花生粉和香菜,层次细密,甜香满口。才顿时觉得,即使为它尴尬一番,也还是值得。
, http://www.100md.com
台湾还有一种特色水果,名为芭乐。查过水果名录。才知道它的学名是Psidium guajava,英文名称,quava。中文称为番石榴,而芭乐是它的俗称。芭乐味道甜美,风味接近于梨和台湾大青枣之间,是台湾土生土长的水果之一,最具乡土气息。有趣的是,芭乐这个词汇,在台湾并不仅仅意味着一种水果,还有很多同水果毫不相干的引申义。其一,就是ballad这个英文单词的台湾译法,但是,它并非代表着它的本意(即民谣歌曲或叙事歌曲),而是延伸之后,变成一个比较负面的形容词,譬如一首曲子既无新意又无趣味的时候,常被冠以芭乐之名。如果一首歌被人称为芭乐歌,那么可想而知,写歌的以及唱歌的人,恐怕就有点灰头土脸的了。其二,芭乐还有不确定、吹牛、八卦的意思,总之一句话,不靠谱。相比受欢迎的芭乐汁,这些芭乐歌芭乐文芭乐人,就很难让人热闹地捧场了。
凤梨也好,莲雾也好,杨桃也好,任何一种台湾水果,都不像平凡的芭乐,代表了这么多结结实实的含义。夏天用吸管咕噜咕噜喝完一杯冰冻的鲜榨芭乐汁,清爽爽,冰凉凉,说不出的清甜可口,如同倏忽回到了骑着单车驰骋过绿树成荫的街巷,那种风驰电掣般的童年时光。
, http://www.100md.com
谈及台湾滋味,还有一个躲不及也避不开的,那就是,三杯鸡。
每一间台湾餐厅,都有三杯鸡。如同每一问中餐厅都有鱼香肉丝、宫保鸡丁,虽是最为平常的菜式,却可以考验大师傅的手艺。关于三杯鸡的来源,有一个温馨的传说。台湾以前有一个穷妈妈,家里很穷,只能杀了家里的老母鸡招待客人,因为怕不够香,采来院子里长的一种叫做“九层塔”的香草做作料,再加进调料、放入锅中焖烧,没想到竟然非常香浓好吃。于是,这个偶然的发现,就成为台湾代代相传的市井美味了。
三杯鸡,顾名思义,就是用三杯不同的调料做成的鸡。这里的三杯,指的是“一杯麻油、一杯米酒和一杯酱油”。三杯鸡的做法亦不难,经典的做法是把肥嫩的鸡腿斩块,加盐、味精略微腌制,然后起锅热油,投入整瓣大蒜和鸡腿肉炸至金黄喷香,随即捞出沥油。然后,净锅放少许油,加入干辣椒和九层塔煸炒出香味,然后把鸡块和酱油、米酒、麻油一同放入锅中,炖煮至汤汁收干,此时,所有的香味精华,都浸入了鸡肉中,麻油的香,辣椒的辣,酱油的醇,再搭配着九层塔的清新,经典而传统的滋味就这样成了。
味道诚然是种私人的东西,于是哪管平凡,哪管市井,只管带上自己的嘴,在微微的晚风中,走到夜市放开胸怀享受自己的美味。那便是我们平平淡淡、真真正正的寻常人生。, http://www.100md.com(弥 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