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食品与健康》 > 2009年第10期
编号:11824551
通庆楼之谜(下)
http://www.100md.com 2009年10月1日 《食品与健康》 2009年第10期
     道光文人崔旭的一首看似平淡的小诗,给天津餐饮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正是这首小诗道出了天津餐饮发展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通庆楼”的出现,其意义不仅仅是迄今为止我们发现的天津有记载的最早的一家名餐馆。而且是在天津餐饮发展史上最早形成津菜特色,最早形成餐饮向规模消费转型的一座里程碑。 “通庆楼”的第一个意义在于,它是有记载的第一座有了典型津菜特色的高档饭庄。它的产生继而生意红火,标志着津菜由产生到逐步成熟。

    “翠釜鸣姜海味稠”,诗的第一句,开宗明义地道出了天津名馆菜肴的特点。津菜是以河海两鲜见长的。“吃鱼吃虾,天津是家”。天津濒临渤海,又处“九河下梢”,盛产鱼虾。明代正德年间,大太监刘瑾曾在天津专设“银鱼厂太监”,专门搜罗河鲜与海鲜,送到北京,供皇帝及宫廷食用。所以要想吃鲜美的鱼虾等水产品,天津是基地。还是那位崔旭在诗中写道:“畿南重镇此称雄,都会居然大国风,百货懋迁通蓟北,万家粒食仰关东;市声若沸鱼虾贱,人影如云巷陌通,记得销金锅子里,盛衰事势古今同。”既描绘了天津当时的繁荣,又说明真正能把鱼虾烹饪佳美的,还要数天津。

    俗话说得好:“广东人吃材料,上海人吃情调,天津人吃味道。”天津人的食性是六百年来相沿形成的口味。喜的是“成香味厚”,不喜欢“清汤淡水”。天津人吃河海两鲜的口味和别处不同,不喜欢未经煎炒烹炸的生鱼生肉 ......
1 2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300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