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食品与健康》 > 2009年第11期
编号:11877827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进补观念(1)
http://www.100md.com 2009年11月1日 《食品与健康》 2009年第11期
     外国人身体有了点小毛病,一定要去看医生,而中国老百姓身体有了点小毛病,总有自己的一本“养生经”。比如“上火”了,就要吃点“去火”之物。身子虚弱了,就要补一补。暑日“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炒鸡蛋。”其目的是“防疰夏。贴伏膘”,也是补。在民间传流更广的是“以脏补脏”说。例如,“肾主骨”,羊骨粥可以用来治疗肾虚怕冷;“肝开窍于目”,可以用羊肝来治疗夜盲雀目等。

    外国人弄不明白的是。在他们的营养学中无论如何也查不到中国食物的“冷热观念”和“食补观念”,为什么同样是家禽,鸡肉是温性的而鸭肉却是凉性的?同样是畜肉,羊肉是热性而兔肉却是凉性的?至于为什么中国人认为“最补”的补品,比如穿山甲、海马、鳖、燕窝、蛤蚧等都是些“奇怪性质者”,更是使外国人一头雾水。

    俗语说:“要想了解一个民族,必须先了解她的肠胃。”“文化”对于一个民族饮食习惯的约定性是很大的。不同文化的人不但饮食习惯有差异,而且对食物的基本观念也迥异。中国人说“吃这种食物容易‘上火”’,外国人听后感到很惊诧,因为他并没有看到食物在燃烧,而中国人却大人小孩都明白。这就是文化的差异。

    文化对饮食的科学,一般称“营养人类学”或“食物人类学”,这也常是包含在“医疗人类学”中的一门学问。在人类的食物谱中,营养物(nutrient)与食物(food)并不等义。是否有营养是有客观标准的 ......
1 2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264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