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觉审美探微(1)
我们评价一道美食,往往是由色、香、味开始,而色、香、味,则是由人的视觉、嗅觉和味觉来感知的。谈起味觉,对于热爱美食的中国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日本学者说中国人“从非常古老的时代起,味觉就特别地敏锐”,这倒是事实。但是,这是被饥饿逼出来的。我们的先民为饥饿所迫,不得不转入粟食,要一口饭就一口菜吃,而“菜”的功用决定了它要一味追求味的突出,因而成为非常重视味的契机。此外,饥饿与美食的反差,也有促进味异化的效应。在饥饿的驱使下,人们对食物原料和烹饪技法进行了无所不至的探索,以至有了《酉阳杂俎》中“物无不堪食。唯在火候,善均五味”的断言。
然而,中国人虽然“味觉”敏锐。但是,“味”却是一个混乱的概念。往大处说,味可以将人的一切感受归为“世味”一词。佛家有“三昧”之说,意为奥秘——中国“味”的“三昧”是舌感、鼻感、口鼻共感的“味道”一词。所以提到“味”也可以三个概念一齐出来。《内经》说:“天食人以五气。五气入鼻;地食人以五味,五味入口。”
表示气味的汉字。古代为“臭”。《易·系辞》说,“其臭若兰”。其实说的是香气。到了唐代,孔颖达在讲解《左传》时才分析到香臭的对立,说“臭……原非善恶之称”,但既以善气为香,故专以恶气为臭。高成鸢先生说:“气味的善恶两极化,是中国粒食文化发展的结果。具体地说,‘臭’变臭,是由于‘香’的吃香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216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