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老例儿”惹的祸
一到过年,有些读者朋友就会想到不少“老例儿”了,尤其是一些中老年朋友,一到了快过年的时候“老例儿”就不离嘴,围着它们团团转,甚至闹出不少笑话来。所以,今天我们就来和各位朋友讨论一下这些“老例儿”吧。
什么叫“老例儿”?
所谓“老例儿”,即不知从哪朝哪代传下来的一些不成文的“说法儿”和“规矩”,在全国各地的内容不尽相同。长久以来,这些“老例儿”构成了我国传统文化和百姓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该说,有些“老例儿”倒是挺有意思的,这些代代相传的东西承载了很多我国的风俗习惯。比如我们大家耳熟能详的腊月初八要喝腊八粥、泡腊八醋;腊月二十三扫房、吃糖瓜;春节吃饺子,贴“吊钱儿”;正月十五吃汤圆……这些“老例儿”的存在,使大家平淡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了。
但是,这“老例儿”毕竟充其量也只能算是个传统风俗什么的,您要是把它当做牢不可破的“金科玉律”,非如何如何不可,那就没必要了,搞不好还会给自己带来不小的麻烦。
, http://www.100md.com
害人不浅的“老例儿”
作为一名综合性医院的医生,我曾经见过形形色色的因为死抱着“老例儿”,结果年没过好,还把健康搞出问题的例子。先不要说别的,每年的正月里,医院各急症科室接诊的因放鞭炮造成人身伤害的例子就有多少?
还有,大年三十晚上包饺子本来是一件合家欢乐,其乐融融的事情,可是有的家庭的做法就有点欠考虑了——好好的饺子里面非要包一枚硬币进去,还说谁吃到这个饺子谁来年就有福。咱们姑且不论把钱币直接放进食物里面是不是卫生,这种搞法实际上对人体构成了不小的安全隐患。作为医生,我听过不少人吃饺子咬到了硬币把牙齿硌坏的事情。更有甚者,吃饺子时一不留神,把硬币给吞下肚去了。结果大年三十晚上跑到医院来又是做胃镜又是开刀的。您说这哪是有福气啊,分明是找晦气嘛!
这还不算,还有更让人哭笑不得的事呢。话说有一年的正月初五夜间,医院的外科急症接诊了一位捂着肚子痛得满头大汗的中年男子,诊断结果很快就出来了:急性胃穿孔。仔细一问方才得知,这位大哥晚餐一顿饭居然吃了六十多个羊肉饺子!为什么呢?敢情还是“老例儿”惹的祸——各位读者朋友听过正月初五包饺子“剁小人”、“捏小人嘴”这回事吧?这位患者就是这些“老例儿”的忠实拥护者,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多吃一个饺子,不就多消灭一个小人吗?”这回好了,小人消灭没消灭咱们不知道,差点儿把自己给消灭了。这不都是“老例儿”惹的祸吗?
, 百拇医药
“老例儿”与迷信
可能有人会说,之所以发生这样啼笑皆非的事情,是因为某些人把“老例儿”给曲解了,这些“老例儿”的存在其实也是人们一种美好的愿望,所以并不能怪“老例儿”。
这样说也许有点道理,不过,可并不是所有的“老例儿”都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有些“例儿”就纯属是迷信了。比如说吧,咱们天津市就有这样的“例儿”:正月不能剪发,理由是“正月剃头死舅舅”。说起来真是让人啼笑皆非——一个人正月里面剪不剪头发,与他舅舅又有什么关系呢?但是不少人还是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严格遵守着这个“例儿”——虽然自己也明白这些说法其实没有什么科学根据,但是如果不遵守心里多少会有点儿别扭,这就是“老例儿”的力量。您瞧,每逢腊月二十到春节之间,各家大小发廊门庭若市,发型师们往往加班加点到深夜,即使这样仍然有大批排队等候剪发的顾客。而一进入正月,便会“门前冷落鞍马稀”。一到“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发廊又会重新“爆棚”。叫您说说,这是何苦呢!
, 百拇医药
给大家讲个笑话吧,当年我上大学的时候,有次寒假过后返校,见到同班某位外地的同学,也是顶着一头长发,于是好奇地问他为什么不去理发?结果这位仁兄一张嘴全班都笑趴下了:“我们那边有说法儿,正月不能剃头,正月剃头死大爷!”感情这“老例儿”也有地域差异呢!您说可乐不可乐?
再比如,天津卫还有这样的例儿,正月不能买鞋。原因是“鞋”与“邪”同音——正月怎么能把“邪”带回家里面来呢?结果就是,每到正月里面,各家鞋店大多关门休市大吉,即使坚持“连市”的鞋店,生意也是冷清得很。说句玩笑话,要是鞋子真的能带来什么邪气的话,恐怕也不会专挑正月起作用吧?那开制鞋厂的人、开鞋店的人岂不是都不要活了?我们大家干脆也不要买鞋穿鞋,直接光脚上街算了。如此莫名其妙的“老例儿”,实在是看不出什么积极的意义。
“老例儿”中的“认知不协调”理论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要问了,既然大家都知道这些“例儿”其实并没有什么科学根据,那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乐此不疲呢?心理学家费斯廷格提出的“认知不协调”理论为这种现象的出现提供了心理学的解释。这个理论的要点是,我们人类的心理具有这样一个特点,就是认知和行为必须要保持协调一致。如果我们所做的事情与我们的信念之间存在偏差,人们就会有意或无意地修改自己的信念或行为,以使两者保持一致。具体到我们今天讨论的话题,很多严格遵守这些“老例儿”的人,开始其实并不信这些东西,但是由于身边的人(尤其是长辈)都在这样做,于是自己也多半会“随大流”。这一“随大流”可不要紧,您既然做出了符合“老例儿”的行为了,您头脑中“不信”的观点就要开始动摇了——因为出现认知不协调了——既然不信,您为什么还这么做呢?结果就是,一来二去,本来对这些“老例儿”不信的人,由于做出了相应的行为,于是在不知不觉中修改了自己的观念,最后变成了这些“老例儿”的忠实信徒。反之,那些从不按照“老例儿”做的人,自然也就更不会相信这些东西。咱们俗话说的“信则有,不信则无。”就是这个道理!
说到这里,文章就要结束了。前面已经说得不少了,笔者还是想要唠叨几句,春节本来图的是个高兴,各位朋友可千万别被一些莫名其妙的“例儿”指挥得团团转,反而影响了咱们本来快乐的生活。最后,衷心祝愿各位读者朋友过一个幸福快乐的春节!, 百拇医药(赵 朋)
什么叫“老例儿”?
所谓“老例儿”,即不知从哪朝哪代传下来的一些不成文的“说法儿”和“规矩”,在全国各地的内容不尽相同。长久以来,这些“老例儿”构成了我国传统文化和百姓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该说,有些“老例儿”倒是挺有意思的,这些代代相传的东西承载了很多我国的风俗习惯。比如我们大家耳熟能详的腊月初八要喝腊八粥、泡腊八醋;腊月二十三扫房、吃糖瓜;春节吃饺子,贴“吊钱儿”;正月十五吃汤圆……这些“老例儿”的存在,使大家平淡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了。
但是,这“老例儿”毕竟充其量也只能算是个传统风俗什么的,您要是把它当做牢不可破的“金科玉律”,非如何如何不可,那就没必要了,搞不好还会给自己带来不小的麻烦。
, http://www.100md.com
害人不浅的“老例儿”
作为一名综合性医院的医生,我曾经见过形形色色的因为死抱着“老例儿”,结果年没过好,还把健康搞出问题的例子。先不要说别的,每年的正月里,医院各急症科室接诊的因放鞭炮造成人身伤害的例子就有多少?
还有,大年三十晚上包饺子本来是一件合家欢乐,其乐融融的事情,可是有的家庭的做法就有点欠考虑了——好好的饺子里面非要包一枚硬币进去,还说谁吃到这个饺子谁来年就有福。咱们姑且不论把钱币直接放进食物里面是不是卫生,这种搞法实际上对人体构成了不小的安全隐患。作为医生,我听过不少人吃饺子咬到了硬币把牙齿硌坏的事情。更有甚者,吃饺子时一不留神,把硬币给吞下肚去了。结果大年三十晚上跑到医院来又是做胃镜又是开刀的。您说这哪是有福气啊,分明是找晦气嘛!
这还不算,还有更让人哭笑不得的事呢。话说有一年的正月初五夜间,医院的外科急症接诊了一位捂着肚子痛得满头大汗的中年男子,诊断结果很快就出来了:急性胃穿孔。仔细一问方才得知,这位大哥晚餐一顿饭居然吃了六十多个羊肉饺子!为什么呢?敢情还是“老例儿”惹的祸——各位读者朋友听过正月初五包饺子“剁小人”、“捏小人嘴”这回事吧?这位患者就是这些“老例儿”的忠实拥护者,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多吃一个饺子,不就多消灭一个小人吗?”这回好了,小人消灭没消灭咱们不知道,差点儿把自己给消灭了。这不都是“老例儿”惹的祸吗?
, 百拇医药
“老例儿”与迷信
可能有人会说,之所以发生这样啼笑皆非的事情,是因为某些人把“老例儿”给曲解了,这些“老例儿”的存在其实也是人们一种美好的愿望,所以并不能怪“老例儿”。
这样说也许有点道理,不过,可并不是所有的“老例儿”都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有些“例儿”就纯属是迷信了。比如说吧,咱们天津市就有这样的“例儿”:正月不能剪发,理由是“正月剃头死舅舅”。说起来真是让人啼笑皆非——一个人正月里面剪不剪头发,与他舅舅又有什么关系呢?但是不少人还是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严格遵守着这个“例儿”——虽然自己也明白这些说法其实没有什么科学根据,但是如果不遵守心里多少会有点儿别扭,这就是“老例儿”的力量。您瞧,每逢腊月二十到春节之间,各家大小发廊门庭若市,发型师们往往加班加点到深夜,即使这样仍然有大批排队等候剪发的顾客。而一进入正月,便会“门前冷落鞍马稀”。一到“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发廊又会重新“爆棚”。叫您说说,这是何苦呢!
, 百拇医药
给大家讲个笑话吧,当年我上大学的时候,有次寒假过后返校,见到同班某位外地的同学,也是顶着一头长发,于是好奇地问他为什么不去理发?结果这位仁兄一张嘴全班都笑趴下了:“我们那边有说法儿,正月不能剃头,正月剃头死大爷!”感情这“老例儿”也有地域差异呢!您说可乐不可乐?
再比如,天津卫还有这样的例儿,正月不能买鞋。原因是“鞋”与“邪”同音——正月怎么能把“邪”带回家里面来呢?结果就是,每到正月里面,各家鞋店大多关门休市大吉,即使坚持“连市”的鞋店,生意也是冷清得很。说句玩笑话,要是鞋子真的能带来什么邪气的话,恐怕也不会专挑正月起作用吧?那开制鞋厂的人、开鞋店的人岂不是都不要活了?我们大家干脆也不要买鞋穿鞋,直接光脚上街算了。如此莫名其妙的“老例儿”,实在是看不出什么积极的意义。
“老例儿”中的“认知不协调”理论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要问了,既然大家都知道这些“例儿”其实并没有什么科学根据,那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乐此不疲呢?心理学家费斯廷格提出的“认知不协调”理论为这种现象的出现提供了心理学的解释。这个理论的要点是,我们人类的心理具有这样一个特点,就是认知和行为必须要保持协调一致。如果我们所做的事情与我们的信念之间存在偏差,人们就会有意或无意地修改自己的信念或行为,以使两者保持一致。具体到我们今天讨论的话题,很多严格遵守这些“老例儿”的人,开始其实并不信这些东西,但是由于身边的人(尤其是长辈)都在这样做,于是自己也多半会“随大流”。这一“随大流”可不要紧,您既然做出了符合“老例儿”的行为了,您头脑中“不信”的观点就要开始动摇了——因为出现认知不协调了——既然不信,您为什么还这么做呢?结果就是,一来二去,本来对这些“老例儿”不信的人,由于做出了相应的行为,于是在不知不觉中修改了自己的观念,最后变成了这些“老例儿”的忠实信徒。反之,那些从不按照“老例儿”做的人,自然也就更不会相信这些东西。咱们俗话说的“信则有,不信则无。”就是这个道理!
说到这里,文章就要结束了。前面已经说得不少了,笔者还是想要唠叨几句,春节本来图的是个高兴,各位朋友可千万别被一些莫名其妙的“例儿”指挥得团团转,反而影响了咱们本来快乐的生活。最后,衷心祝愿各位读者朋友过一个幸福快乐的春节!, 百拇医药(赵 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