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食品与健康》 > 2011年第5期
编号:12076176
你有“拖延症”吗?
http://www.100md.com 2011年5月1日 《食品与健康》 2011年第5期
     不知在您的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情况出现:用过的碗碟如小山般堆在洗碗池中,衣服筐中的脏衣服已经“顶盖儿肥”了,却总是安慰自己“今天已经很累了,先休息一下再说吧”;考试的日期已经进入倒计时,却总是告诉自己“还早着呢”,而心安理得地投入网上冲浪和游戏世界中,直到考试前夜才“临时抱佛脚”;明明是限期完成的工作,却总是一拖再拖,眼看“大限”已到,才通宵达旦地开夜车;给自己定下了远大的理想目标,却总是“等明天再说……”

    日常生活中,您有类似的拖延行为吗?

    普及率超高的“拖延症”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网易新闻中心,对2 250人进行的一项心理调查结果发现,72.8%的人坦言自己患上了“拖延症”。其中,14.0%的人感觉自己的拖延行为“非常明显”,41.5%的人“比较明显”。仅7.3%的人感觉自己没有“拖延症”。调查还显示,72.0%的受访者坦言身边患上“拖延症”的人很多,其中14.6%的人觉得“非常多”。

    原来这么多人都有“拖延症”!如此看来,这种看似平常无奇的现象其实已经成为现代人的“通病”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我们究竟为什么拖延?

    调查显示,60.8%的人认为原因是“懒惰,觉得时间还很多”;57.1%的人觉得是“为了逃避困难”;50.7%的人选择“事情太多,不知如何下手”。

    设想一下,倘若待会儿电视里面会继续播放您最近正看得入迷的一部电视连续剧,您会不会等到以后重播时再看呢?同样,假如您得知您喜爱的明星演唱会门票正在限量发售,您会不会“回头再说”呢?还有,假如今晚您接到了一位您心仪了很久的异性的邀约,您又会不会对人家说“今天太累了,等明天”呢?

    那么,您一般在哪些事情上面,会选择一拖再拖呢?

    我们中的大部分人之所以在很多事情上面拖延,其实是因为预计到做这些事情会很辛苦,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抑或是做事的过程太过繁琐、麻烦,令人讨厌,自己当然就不愿立即去做——于是便给自己找出一个又一个拖延的借口,使自己可以暂时从这些令人不快的事务中逃避。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阻抗”。

    另外,有些人的期望太多,制定的目标太高,老想“一口吃个胖子”,梦想能够一夜之间做出一番大事业来,总希望做些有立竿见影之效的事情。他们觉得眼前这些不起眼的、暂时看不到很大成效的“小事儿”并不能满足自己的价值感,也就自然懒得去做,于是就会一拖再拖。

    “拖延症”背后的症结

    看到这里,相信有些聪明的读者朋友已经领悟到了什么——其实说穿了,所谓“拖延症”,归根结底其实还是一个字——“懒”。

    要知道,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我们每一个人差不多都会有惰性。相比苦苦的学习、工作,开开心心的休息、玩乐该多么惬意啊!没有人一生下来就是工作狂的。

    问题是,休息、娱乐固然能带给人暂时的快乐,可这些活动并不能使人成长、进步。成年人与儿童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儿童每天只需要无忧无虑地玩耍、休息就好了,而成年人则必须工作。您见过哪位成功人士的事业是“玩”出来的?要知道,成长并不是一件舒舒服服的事情。恰恰相反,它还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是不是拥有坚强的意志,能不能面对困难迎头而上,正是成功者和失败者最重要的区别之一。

    况且,拖延虽然暂时回避了烦恼和辛劳,但是却不能把您需要做的事情彻底从生活里面消灭掉,况且屡屡的拖延往往使得问题不断的积压,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最后解决起来可能会难上加难,结果自然会加重您的坏情绪,正所谓“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当以种种借口把手头的任务拖延了一天之后,您的心情是怎样的?是心满意足,还是空虚懊悔?

    至于那些因为觉得小事体现不出自己的价值感而一拖再拖的朋友,相信您一定也明白,这天下似乎没有什么大的成功是可以一蹴而就的。俗话说得好,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几乎所有的大事业,都是来自于一点一滴的积累。正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小事都不愿意做,又谈何做大事呢?如果不愿意从一砖一瓦开始踏踏实实地打地基,您的“空中楼阁”恐怕也只能停留在想象中了。

    人的生命毕竟是有限的,不过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很公平的。成功的人之所以能够成功,正是因为他们在同样的时间内比碌碌无为者做了更多的积极的事情。对于拖延者来说,他们损失的其实是自己的生命。人不可能回到过去,失去的时间再也找不回来了。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如何根治“拖延症”呢?

    文章看到这里,可能有些读者朋友忍不住要问了——上面讲的道理我们都明白,但是面对一项项让自己头痛的任务时,我们还是望而却步,那该怎么办呢?

    上文提到的调查结果表明,95.6%的人认为应杜绝拖延行为。70.4%的受访者建议,可以把大任务分成小任务,不要总想一步到位;69.4%的人认为,人们应学会对工作进行分类;58.5%的人建议脚踏实地,别把目标定得太高。

    笔者的观点是,“拖延症”的本质其实是一种不良的习惯。想消除坏习惯,最佳的办法不是跟它对着干,而是建立起好习惯。要知道,我们的潜意识就像电脑一样,而我们的习惯就好比是电脑里面的程序。某种行为一旦变成习惯,就好比是在潜意识里面安装了一个程序。问题在于,潜意识没有能力辨别程序的好坏,只要遇到合适的机会程序就会运行。与其把精力放在删除电脑里面的坏程序上面,不如输入新的程序。

    那么,具体该怎么做呢?建议您首先把要完成的任务分解成一个个小的部分,给每个小的部分都规定一个期限,在期限内必须完成应做的部分,比如每天都要做完今天的“份额”。另外,与其把目光集中在那些遥不可及的目标上面,不如从生活中最小的、最基本的事情做起。小事能做好了,再制定更高的目标。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不少人很不乐意擦皮鞋,看着“灰头土脸”的鞋子一拖再拖,结果就是天天脚上穿着“风尘仆仆”的皮鞋出门。那么,笔者给您的建议是,把擦鞋的用具和您的拖鞋放在一起,每天下班回到家脱下鞋子换上拖鞋以后第一件事就是顺手把您的皮鞋擦干净,这样您第二天出门时就有一双干净的鞋子穿了。

    假如天天都坚持做的话,您就会养成一个好习惯。习惯养成了,再做起同样的事情来就不会有那么大的阻力了,正所谓习惯成自然,就像我们每天睡前必须要刷牙一样,哪天您要是没做该做的事,自己都会觉得不舒服。

    另外,让别人监督您的行为也不失是一个好办法。1955年默顿·多伊奇和杰拉德的心理学实验证实,越是把自己的想法公布给别人,越有可能改变不了自己的想法。也就是说,如果公开表明自己的行为目标,就能增强自己的责任感,获取周围的支持和监督,最终能实现自己的目标。不妨把每天要做的事情记在本子上面,每做完一件就用笔勾掉。同时把制定的计划向家人、同事宣布,让他们来监督您,这样可以有效提高您的动力,减少拖延的可能。

    如果养成了一个好习惯,那么同样可以养成第二个、第三个,每件事情上面都如法炮制,您会逐渐发现,您正在发生由里到外的改变,离心中的目标会越来越近。

    怎么样,看完了这篇文章,我们现在就开始建立我们的第一个好习惯,如何?, http://www.100md.com(赵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