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的食育
我们经常讲到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却很少听说有食育。近日,报载有介绍日本的食育一文,说的是在东邻,日本政府把每年的6月定为“食育月”,6月19日定为“食育日”,在全国范围内举行有关食育的活动。在平日,孩子们都在学校吃午餐,学生们要按序领取营养午餐。餐前,眼视食物,拍手说itadakimasu,表示感恩。就餐时,营养老师启发孩子们的审美情趣:色拉像秋叶一样多彩;水果像停泊的小船;五香菜串就像姑娘头上的发带……餐后,孩子们要把餐具送回厨房,把废弃的瓶盖、纸片等垃圾分类处理。食育就是将吃饭当作对孩子教育的一部分,从简单的一顿午饭中潜移默化了饮食科学、饮食习惯和饮食文化。从1948年到1977年,日本小学生平均身高增加了7厘米,成为长寿大国,其食育功不可没。“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可能此说使很多国人惊叹不已,但是老朽只叹而惊不起来,因为《中国食物事典》是日本朋友写出来的,而“食育”更是我们自古以来的长项,只是近年来被国人忘在脑后,才在温室大棚中长出了许多的小胖墩和“豆芽菜”来。
中国的不少食物“会说话”,中国的食物承载着“食以载道,敦化人伦”的社会功能,是中国食文化的特色之一。笔者有《会说话的食物——中国傩食文化事典》一书,对此已有详尽的论述,本文只是简述中国食文化的食育功能。
中国“会说话”的食物很多。早在唐代封演的《封氏闻见记六》就记载:“玄宗朝,海内殷赡,送葬者或当衢设祭,张施帏模,有假花、粉人、假果、面粉之属。”又据宋·孟元老《京东梦华录·七夕》:“又以蜜糖油为笑厌儿,谓之果食,花样奇巧百端,如捺香方胜之类。”以上记载充分说明自唐宋以来面制食品不仅成为敬祖的供品,也是馈赠亲友祝福辟邪的礼仪食品。
在我国农村,于婚礼上“撒帐”的习俗历史悠久。“撒帐”就是在婚礼上以傩食品“厌禳”以祈福消灾。此俗源于汉代。汉武帝成婚时,帝与李夫人,用衣服的大襟盛花果,据说盛得越多,子女就越多。到了宋代,“撒帐”改用金钱与彩果,大约面制傩食就始于此。直到现代,在山西襄汾,人们成婚时要在洞房的被褥下藏匿很多面捏的小狮、小虎、小猪、小羊、小牛、小象等花馍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787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