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的树缘(上)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这是唐代诗人贾至的一首《春思》。在我国古代农耕社会,人们对春有着特殊的感情。春季,结束了严寒,万物萌发,意味着新一轮生命的开始。与世界其他民族一样,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形成了天、地、人一个十分完整而又庞杂的崇拜体系,构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民俗。表现在春的食俗上则更具特色。而在以血缘、地缘为纽带形成的农耕文明中,人们对宅边道旁的树木更是充满了亲情。
柳,“黄鹂时复唤春游,陌上杨花漫不休。几向离筵摇落日,莫教长笛动清秋。”古人每提及杨柳,总要与春连在一处。柳在中国民间是有着特殊意义的傩物。
柳是一种落叶乔木或灌木,叶子狭长,柔荑花序,木质柔脆。李时珍《本草纲目》曰:“柳枝弱而垂流,故谓之柳。”在中国民间,柳多与“情”字有关。
其一,用“柳叶眉”来赞颂女子的美眉。继而引申为春情。杜牧《题茶山诗》有句:“春风最窈窕,日晓柳村西。”指春天是万物复苏,情欲萌发的季节。后用“寻花问柳”代指男子在性关系上的轻浮;继之,用“花柳之巷”、“柳市花街”指代青楼。
其二,汉代以来,民间有折柳相赠送别的习俗。《三辅黄图》说,“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此后,许多伤别诗中都写到柳。王维的《渭城曲》曰:“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其三,柳被认为是圣木,有驱邪辟恶的功能。《齐民要术》说:“正月旦,取杨柳枝,百鬼不入家。”《释化要览》说:“北人风俗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044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