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岁重阳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这是毛泽东主席作于1929年重阳节的《清平乐》。古人把九称为“阳数”,农历的九月九日,两九相重,故称为重阳。在重阳节登高思亲,饮菊花酒、食花糕,是古代极重的节仪。
重阳登高,在唐宋时就已极盛。《千金月令》说:“重阳之日,必以肴酒登高眺远,为时讌之游赏,以畅秋志。酒必采茱萸、菊以泛之,即醉而还。”更早的《荆楚岁时记》也提到“九月九日,四民并藉野宴饮。”唐·王维有名篇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更是真切动人。
关于重阳登高之习,有多种传说。
一说与宗教有关。相传在东汉时,汝南县有位名叫桓景的人,父母在瘟病中丧生,桓景为报仇,投师于费长房大仙学艺。艺成,桓景在九月九日那天,带领家乡父老登上了高山,每人分一片茱萸叶,用以驱瘟魔;又每人赠一口菊花酒,用以防瘟疫之疾。然后,桓景用降妖青龙剑将瘟魔杀死,救了一方百姓。
登高是古代多种场合或时日中较为常见的习俗,也是重九习俗的核心。和端午的龙舟竞渡需要江河湖泊的水域条件不同,重九的登高可以在各种地方条件下进行。登高之处既可以是山峦、城墙,也可以是楼阁、台榭,或者是一些特殊的建筑,相对说来,随意性要大得多,所以传说也多。
自古以来,巫是登高者。“昆仑之丘,或上倍之,是谓凉风之山,登之而不死;或上倍之,是谓悬圃,登之乃灵,能使风雨;或上倍之,乃维上天,登之乃神,是谓太帝之居。”(《淮南子·地形训》)。其实,汉字“巫”,就是他们上下登临的形象。
帝也是登高者。朱熹《诗集传》卷六云:“国之有台,所以望氛祲,察灾祥。”《吕氏春秋·古乐》谓颛顼在空桑之山,“乃登为帝”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501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