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食品与健康》 > 2012年第11期
编号:12313449
冬至的馄饨(2)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1月1日 《食品与健康》 2012年第11期
     张岱的《夜航船》记:“石崇作馄饨。”石崇是西晋人,曾官至荆州刺史,因劫掠客商而致财产无数。他好精舍,好美婢,好鲜衣,好美食,有可能赋予馄饨偃月之形态。说明馄饨之发明,应该不晚于汉代。

    馄饨之名,最早见于文字者,是汉代杨雄的《方言》:“饼谓之饦,或谓之 、饨。”早年的馄饨,就是饼中夹馅,入汤煮之,所以也称为“煮饼”或“汤饼”。

    馄饨形态之记载,最早见于颜之推,唐人段公路称馄饨为“馄饨饼”。崔龟图注曰:“颜之推云:今之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也。”颜之推是南北朝时北齐人,可惜他只说明了当时馄饨之形态,而没记当时馄饨之大小。

    馄饨之大小很重要,因为许多地方是以包馅的“煮饼”之大小而区分饺子与馄饨的。所以饺子与馄饨的区别,总是一笔糊涂账。

    馄饨与饺子这两种食品在古代时是相互混称的,但也有区别。两者的区别,首先在皮,其次在汤。虽说如此,但我国的南方北方,对馄饨所下的功夫,却各有所长。以皮而论,要以南方见长,无论是上海的绉纱馄饨,还是无锡的手推馄饨,都以皮薄似蝉翼、皮爽滑如凝脂著称。而北方的馄饨皮则不如南方如此讲究。但论起汤来,当属北方。南方的馄饨多为紫菜、虾米皮、味精和酱油加水为汤。而北京的致美斋与“馄饨侯”,讲究的是用老母鸡吊汤。天津登瀛楼的吊汤也非常有名。同治年间诗人杨静亭有首诗赞得好:“包得馄饨味胜常,馅融春韭嚼来香,汤清润吻休嫌淡,咽来方知滋味长。”

    南北方的馄饨馅制作,也大相径庭。北方的馄饨一般馅少,小到只有筷子头那么一点,所以馄饨的个头小,一碗馄饨只占三分之一,其余全是汤,且馅也较为单一。而南方的馄饨就馅而言,广州的馄饨馅不仅在猪肉糜中加入虾仁,就连鸡、鸭、鹅、蟹都可入馅。上海的馄饨,可以有40余种荤素搭配的馅料。在安徽黄山,馄饨竟用豆腐入馅,吃起来别有滋味。由于南方的馄饨馅大,因此个头也大。每个馄饨都包得十分丰满俏式,薄薄的皮子舒翘挺拔,白白的,像一顶顶的白帽子。

    从饮食习惯而论,北方以面食为主,尤擅长做饺子,加之除夕的饺子可以调动亿万人迁徙的社会魅力,所以将馄饨变为早点或小吃了。而在以米饭为主食的南方,反而对馄饨大为推崇,对其馅的研究也就独领风骚了。

    馄饨本为出自感恩祭祖的傩食,后世其节食的人文意义与功能慢慢地淡化了,成为了无论南北方老百姓都喜闻乐见的一种美食。但是,在一些地方,如陕西的合阳还有一种叫“馄饨馍”的馄饨,还在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顽强地传承着民族的精神。

    陕西民间有“西府乾县大锅盔,东府洽川喜馍馍”的民谚。被称为“喜馍馍”者并不是我们常见的包馅带汤的“汤饼”,而是一种面制的带馅蒸饼,亦称为“面花”。

    相传当年周文王迎娶太姒时,洽川的父老乡亲用“喜馄饨馍”来接待文王。馍中用面皮包进了油、盐、芝麻、椒叶和小茴香。油盐调和,阴阳和谐,将浑全之意寓与馄饨谐音,以祝事物结局圆满。

    馄饨,中国人舌尖上的美食,体现大度包容、民族自信的吉祥物。

    (下期预告:谈食与戏的共生现象), http://www.100md.com(通庆楼主)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