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保健话节气——惊蛰
【气候特点】惊蛰是一年中的第三个节气,一般在每年3月4~7日。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顾名思义,当天气逐渐转暖,春雷初响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此时过冬的虫卵开始孵化。真正使冬眠动物苏醒出土的,并不是隆隆的雷声,而是气温回升到一定程度时土地的温度,更是动物体内的生物钟在敲响。
晋代诗人陶渊明有诗曰:“仲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短短几句就把惊蛰的物候描写得栩栩如生。惊蛰时节,气温回升,雨水增多。中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已升到0℃以上,华北地区日平均气温为3℃~6℃,而西南和华南已达10℃~15℃,早已是一派融融春光了。中国劳动人民自古很重视惊蛰节气,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日子。农谚也说“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九尽杨花开,农活一齐来”。
【习俗由来】
惊蛰是中国的一个重要节气,习俗很多,大都与“惊醒的虫子”有关。最有代表性的当属山西等地的吃梨和香港、东南亚地区的“打小人”了。
山西等地惊蛰日吃梨,意为在害虫复苏之日,即与害虫别离,以保一年里人不生病,健健康康,庄稼不生虫害,五谷丰登。吃梨还有“生者清六腑之热,熟者滋五腑之阴”的作用,无论生吃或熟食,于惊蛰日,都是一种寓食于节的民俗传承。春回大地,乍暖还寒,气候比较干燥,很容易使人口干舌燥、外感咳嗽。梨有“润肺凉心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388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