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食品与健康》 > 2016年第8期 > 正文
编号:12863760
红酥
http://www.100md.com 2016年8月1日 《食品与健康》2016年第8期
红酥

     红酥,读起来就有点性感。很多古诗词讲过“红酥”,对此古代的男性诗人们乐此不疲。唐代元稹有诗道:“须臾日射燕脂颊,一朶红苏旋欲融。”明朝徐渭赞过“宫髻一鬟堆燕雏,胭脂两朵晕红酥。”最为人熟知的,莫过于陆游的《钗头凤》词:”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陆务观的千古名句。

    而红酥手为何?查查古籍便知。酥也作苏,即酥油,“是从牛、羊、马、骆驼乳汁中提炼出的精华”。酥本为莹白色,通常叫白酥,用白酥制成的“酥山”是在唐宋时颇流行的一道奶油甜食。而染上红色之后称为红酥,亦可制成酥山。点酥是制酥山的一种闺中技艺,技巧性颇强。巧手的女子把酥加工松软,近乎融化,然后握在手中,让酥不断从手心里漏下,酥在滴落过程中,纤纤素手不断揉捏,渐成逼真的造型。因此,点酥也称为“滴酥”或“沥酥”。这样的制品是可食用的。

    至后世,点酥技艺逐步演化,更为老到、精妙,酥山由食品渐渐演变成手工艺品,大量用于美化日常生活。只不过官宦之家制的更复杂更繁多,普通人家常摆摆也聊增一点生趣。到了宋代,因宋人喜梅,就把冬至这一天的应景节物,也变成了酥点而成的梅花。酥制的红梅花冷艳娇嫩,又玲珑精致,其意境自然特别,乃至后来宋代文人常以“红酥”代指红梅,把梅开拟作大自然的“点酥”,既生动又有趣。想来,寒天里枯枝上红梅怒放,一枯一荣对比之下,那梅花不更显出一股不平凡的生命力么?因此,今人常以为宋人喜爱白雪红梅冷清世界的“脱俗气质”,但另一层意味其实也不能忽视,天寒地冻里绽吐点点浓艳,提前报春,在枯与冷的世界中,迸放出热烈与妩媚,是另一种趣味了。

    回来再说红酥手,其实倒与点酥种种技艺不大相干,强调的是“酥”的颜色。陆游《老学庵续笔记》曾记录,“唐有一种色,谓之退红。……盖退红若今之粉红”,也曾有诗描写到“忆得双文衫子薄,钿头云映褪红酥”,大约就是这种粉红色吧。古稀的陆游还不能忘却当年唐婉那双白中透粉的玉手,这该是怎样的追忆和留恋呢?梦回中,那双手略带温暖,那不仅仅是“性感”,更是诗人不能自拔的沉醉。“尤忆当年红酥手,却把残梦当旧时。”仔细读懂了“红酥”的意味,这首词便愈发的令人伤感了。

    除此之外,还有一味起源于清乾隆年间的红酥,叫安县红酥,倒是一道有点实在、颇为乡土的美食。安县红酥,取了 “酥”的本意,“酉”指“酒”,“禾”指“五谷”。“酉”与“禾”合起来,意即面粉加酒、糖等制成的松脆点心。这道点心因其肉馅呈红色,外边呈黄色,黄中透红故称“红酥”。清末民初,大户人家逢年过节,逢酒遇席都要摆上这道特色。此红酥非彼红酥。意趣大不相同。却能看出古时人们的生活细节与时尚风情,颇可玩味。 (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