糜子馍馍香
《舌尖上的中国》的播出带火了大江南北不少美食,其中不乏山珍海味,但更多的篇幅则是用来介绍带有血脉亲情和浓厚地域文化特色的质朴家常味道。大约正因其执著于描绘“平凡中精致、琐碎里珍惜”的气质,才让这档节目一经推出就备受推崇吧。人们在节目中看到了自己的父母亲人,也嗅到了久违的家乡味道。我作为一名普通观众就是如此——当年窝在广州一家酒店的房间里,无意间看到憨厚又勤劳的陕北手艺人黄老汉,几十年如一日制作糜子面黄馍馍时,瞬间,那种乡愁便和着黄馍馍的香甜一起涌上心间。
有历史地位的主食
即便是常常教育小孩子要多吃“五谷杂粮”的老人们,大概也没几位能说清楚到底什么是“五谷”。在我国漫长的农业发展史中,“五谷”中的食材和排位,有不同的定义——《周礼·天官·疾医》中记载“五谷,麻(大麻,不是现代毒品大麻,而是另一个亚种,其种子无毒,可食用)、黍、稷、麦(大麦、小麦)、豆(豆类)也”;《孟子·滕文公上》中提到的“五谷”指“稻(水稻)、黍、稷、麦、菽(大豆等)”;《大戴礼记》说五谷包括“麻、黍、稷、麦、菽”。
古书记载不尽相同,但其中都有“黍”和“稷”的身影。而它们,都是糜子。您可能会感到疑惑,难道说“五谷”之中,竟有两种是一样的?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说:“稷与黍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775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