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锅杂述
火锅,古称“古董羹”,因食物投入沸水时发出的“咕咚”声而得名,它是金属或陶瓷制成锅、炉合一的一种食具,亦指用火锅煮的菜肴。火锅作为一种饮食方法,北方称之为“吃涮锅”,广东名之曰“打边炉”,江南一带叫做“吃暖锅”,四川人更是直截了当称之为“吃火锅”。不管称谓如何,这种传统的饮食方法有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将锅置于炉上,内放依法配制而成的卤汁或鲜汤,烧开后,再将荤素食材入锅,烫、涮、煮后食之。火锅是我国独创的一种美食,歷史悠久。据史料记载,战国时代就有火锅,即四连环鼎。《魏书》记载,三国时代,已有用铜所制的火锅出现,但当时并不流行。到了南北朝时期,人们逐渐习惯用火锅煮食。火锅最初流行于我国寒冷的北方地区。唐代多用泥陶火锅。白居易的《问刘十九》诗曰:“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惟妙惟肖地描述了当时人们吃火锅的情景。辽代出现涮肉火锅。上世纪七十年代,内蒙古昭乌达蒙敖汉旗出土的壁画墓中的内容,据考证是辽代初期的涮肉火锅。壁画中三个契丹人围着火锅,席地而坐。火锅的前面放着一张方桌,上面放着盛配料的两个盘子和两个酒杯,桌的右侧有个大酒瓶,左侧则有个满盛羊肉块的盛具。壁画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是火锅食俗极为珍贵的历史佐证。
至宋代,火锅的吃法已十分常见。北宋汴京开封的酒馆,冬天已有火锅应市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85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