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千年养生智慧助今人强体延寿
健康长寿是人类的基本诉求。追溯历史,无论帝王将相还是平民百姓,都希望延长寿命,减少病痛。在生产力尚不发达,自然灾害频发,衣食供给相对不充足的古代,各代方家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坚持不懈进行研究;跨越千年,融合儒、释、道、医各家之所长,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中华养生文化,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英国生物化学家、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博士认为:养生保健文化是中国人所独有的。那么,古人的养生观是怎样发展到今天的呢?
上古时期,先民可以制作简单的工具,用其获取食物充饥,选择合适的地方居住,学会保存火种,提升了生活水平。人工取火的发明,显著改善了人类的饮食、居住条件——用火加工食物制成熟食,可提高人体营养吸收效率,帮助改善体质;用火取暖可以减少寒冷导致的疾病,减少被动物攻击的可能性。此外,有资料证明,先民尝试用灸法(直接或间接熏灼体表穴位的一种治疗方法)养生防病。在探索生命与自然的过程中,先人增长了智慧,强壮了身体,延长了寿命。此时,传统养生思想已经开始萌芽。
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已出现“盥”“沫”“浴”“洗”“帚”“扫”等与生活卫生相关的文字,说明当时人们已有洗手、洗面、洗头、洗脚及扫地等卫生习惯。
《周礼》记载周代设有专门的饮食管理机构,专职负责天子的饮食营养,说明人们对饮食与健康的关系已有认知。《诗经·公刘》篇有“相其阴阳,观其源泉”的记载,反映了人们对居住环境的重视。由此可见,周人的养生观念已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
战国时期,先贤开始关注呼吸对于人体健康的影响。庄子说“通天下一气耳”,认为人之生机依赖于天地气息的升降辟阖,而天人相通,所以人之气——呼吸对于延寿意义重大。《庄子·刻意》篇的“吹呴呼吸,吐故纳新”之说,虽是表达弃旧用新,不断发展的辩证道理,但也从一个侧面显示出人们对于呼吸的重视程度。
春秋战国之际,百家争鸣,养生学亦有所发展。道家學说的创始人老子提出“摄生”“长生”等重要的养生概念。老子主张只有“顺乎自然”,才能健康长寿。儒家代表孔子则倡导“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爱精神,认为人们只有秉持豁达乐观、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才能健康。《吕氏春秋》也对养生理论进行了系统论述,明确提出养生贵在运动的理念。
秦汉之际,我国出现了很多养生专著。《黄帝内经》是对先秦以来养生理论的高度概括与总结,提出“治未病”理念,强调人们应关注自身正气,提高防病能力,至今仍对我们的健康生活具有指导意义。该书还确定了“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的养生原则,提出了关于气候、居处、心理、饮食、房事、起居、运动等多方面的养生建议。
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多本与养生相关的著作,如《养生方》《却谷食气》《导引图》等。《养生方》记载了许多养生与治疗方,包括食疗、食养等方面的内容。《却谷食气》中提出了却谷和食气的概念。却谷就是后世所说的“辟谷”,指不食谷物而代之以瓜果等;食气,指进行呼吸锻炼。《导引图》载有44幅导引图,提出了呼吸与形体锻炼方法。生活于东汉末年战乱时代的名医华佗,倡导运动养生,创立了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动作的五禽戏导引功法,成为受人推崇的健身气功之一。
魏晋时期,学者认为人与自然休戚相关,提倡人类活动不能违反自然本性,与道家养生思想一致,从而形成了“玄学养生”观。魏晋玄学养生思想重视精神修养,推崇虚静无为,倡导返璞归真,提出“性命学说”——告诫人们应修身养性。
被后世誉为“药王”的唐代医家孙思邈,丰富了“治未病”理论,指出饮食养生是防治疾病的重要手段:“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遣病者,可谓良工。”他详细说明了154种食养、食疗食物的功效,提供了很多今天看来仍很科学的食疗方。孙思邈还注重推广养生功法,认为导引、吐纳、按摩等并非只有少数人可行的神秘之法,常人均可习练。其晚年所著《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几乎概括了当时所有的主要养生论述。值得一提的是,书中还载有国外的养生资料,是中国养生学发展史上有重要价值的医学文献。
北宋末年,政府主持编修的养生类书籍数量多,内容丰富。《圣济总录》共计200多万字,偏重于对食疗、食养方的记述。《太平圣惠方》作为一部方书,其理、法、方、药体系完整,备受当时及后世医家的推崇,对摄生保健方式方法的记载颇具价值。老年医学的丰富和发展也促进了养生学的进步。《寿亲养老新书》一书针对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强调养生应注重精神调摄、饮食调养、顺时奉养、起居护养、药物扶持等方面。
明清时期,养生保健始成普及之势,养生理论进一步得到发展——温补肾阳、治形宝精、调养五脏、动静结合等养生法开始出现。当时的养生方法更为实用,提倡导引保健、武术健身,重视老年人的养生保健方法。总之,医学养生理论、实践的发展均呈现出系统性。
直至近现代,养生保健的观念深入人心。我国传统的养生学既有系统的理论基础,又有宝贵的临床经验,为中国及全世界人类的卫生保健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今后,本栏目将以系列文章向各位读者详细介绍。, http://www.100md.com(于春泉 李月)
上古时代以“火”防病
上古时期,先民可以制作简单的工具,用其获取食物充饥,选择合适的地方居住,学会保存火种,提升了生活水平。人工取火的发明,显著改善了人类的饮食、居住条件——用火加工食物制成熟食,可提高人体营养吸收效率,帮助改善体质;用火取暖可以减少寒冷导致的疾病,减少被动物攻击的可能性。此外,有资料证明,先民尝试用灸法(直接或间接熏灼体表穴位的一种治疗方法)养生防病。在探索生命与自然的过程中,先人增长了智慧,强壮了身体,延长了寿命。此时,传统养生思想已经开始萌芽。
先秦时期倡导建立健康生活习惯
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已出现“盥”“沫”“浴”“洗”“帚”“扫”等与生活卫生相关的文字,说明当时人们已有洗手、洗面、洗头、洗脚及扫地等卫生习惯。
《周礼》记载周代设有专门的饮食管理机构,专职负责天子的饮食营养,说明人们对饮食与健康的关系已有认知。《诗经·公刘》篇有“相其阴阳,观其源泉”的记载,反映了人们对居住环境的重视。由此可见,周人的养生观念已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
战国时期,先贤开始关注呼吸对于人体健康的影响。庄子说“通天下一气耳”,认为人之生机依赖于天地气息的升降辟阖,而天人相通,所以人之气——呼吸对于延寿意义重大。《庄子·刻意》篇的“吹呴呼吸,吐故纳新”之说,虽是表达弃旧用新,不断发展的辩证道理,但也从一个侧面显示出人们对于呼吸的重视程度。
春秋战国之际,百家争鸣,养生学亦有所发展。道家學说的创始人老子提出“摄生”“长生”等重要的养生概念。老子主张只有“顺乎自然”,才能健康长寿。儒家代表孔子则倡导“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爱精神,认为人们只有秉持豁达乐观、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才能健康。《吕氏春秋》也对养生理论进行了系统论述,明确提出养生贵在运动的理念。
秦汉时期频现养生论著
秦汉之际,我国出现了很多养生专著。《黄帝内经》是对先秦以来养生理论的高度概括与总结,提出“治未病”理念,强调人们应关注自身正气,提高防病能力,至今仍对我们的健康生活具有指导意义。该书还确定了“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的养生原则,提出了关于气候、居处、心理、饮食、房事、起居、运动等多方面的养生建议。
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多本与养生相关的著作,如《养生方》《却谷食气》《导引图》等。《养生方》记载了许多养生与治疗方,包括食疗、食养等方面的内容。《却谷食气》中提出了却谷和食气的概念。却谷就是后世所说的“辟谷”,指不食谷物而代之以瓜果等;食气,指进行呼吸锻炼。《导引图》载有44幅导引图,提出了呼吸与形体锻炼方法。生活于东汉末年战乱时代的名医华佗,倡导运动养生,创立了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动作的五禽戏导引功法,成为受人推崇的健身气功之一。
魏晋隋唐时期百家争鸣
魏晋时期,学者认为人与自然休戚相关,提倡人类活动不能违反自然本性,与道家养生思想一致,从而形成了“玄学养生”观。魏晋玄学养生思想重视精神修养,推崇虚静无为,倡导返璞归真,提出“性命学说”——告诫人们应修身养性。
被后世誉为“药王”的唐代医家孙思邈,丰富了“治未病”理论,指出饮食养生是防治疾病的重要手段:“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遣病者,可谓良工。”他详细说明了154种食养、食疗食物的功效,提供了很多今天看来仍很科学的食疗方。孙思邈还注重推广养生功法,认为导引、吐纳、按摩等并非只有少数人可行的神秘之法,常人均可习练。其晚年所著《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几乎概括了当时所有的主要养生论述。值得一提的是,书中还载有国外的养生资料,是中国养生学发展史上有重要价值的医学文献。
宋元时期养生思想逐渐完善
北宋末年,政府主持编修的养生类书籍数量多,内容丰富。《圣济总录》共计200多万字,偏重于对食疗、食养方的记述。《太平圣惠方》作为一部方书,其理、法、方、药体系完整,备受当时及后世医家的推崇,对摄生保健方式方法的记载颇具价值。老年医学的丰富和发展也促进了养生学的进步。《寿亲养老新书》一书针对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强调养生应注重精神调摄、饮食调养、顺时奉养、起居护养、药物扶持等方面。
明清时期医学养生专著大量涌现
明清时期,养生保健始成普及之势,养生理论进一步得到发展——温补肾阳、治形宝精、调养五脏、动静结合等养生法开始出现。当时的养生方法更为实用,提倡导引保健、武术健身,重视老年人的养生保健方法。总之,医学养生理论、实践的发展均呈现出系统性。
直至近现代,养生保健的观念深入人心。我国传统的养生学既有系统的理论基础,又有宝贵的临床经验,为中国及全世界人类的卫生保健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今后,本栏目将以系列文章向各位读者详细介绍。, http://www.100md.com(于春泉 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