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月饼大故事
农历八月十五,恰为秋之中,故名中秋节。中秋节是以团圆、赏月为主要内容的传统佳节,曾与二月十五的花朝节相对应,并称“花朝月夕”。中秋的相关记载始见于唐代。但在当时,三十多个有假期的官方节日中并没有中秋节。直到宋代,中秋得到官方认可成为法定节日。明清时期,民间出现祭月习俗,中秋节后来居上成为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其地位仅次于春节。从史料文献来看,自唐至宋,中秋的节令食物名为“玩月羹”——用桂圆、莲子、藕粉等为原料制成。宋代的《武林旧事》和《梦梁录》均提到过“月饼”,但这种月饼经蒸制而成,有些像包子。值得一提的是,苏东坡诗句中的“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常被误认为是在赞美月饼。然而,这句诗出自《留别廉守》,是苏轼告别廉州太守张左藏时所作的告别诗。诗中说的“小饼”是饯别宴会上的食品,与中秋节并无关系。
真正意义上的中秋月饼出现于明代。田汝成在《西湖游览余志》卷二十《熙朝乐事》中说:“八月十五日为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沈榜在《宛署杂记民风》记载:“士庶家以月造面饼相遗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030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