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家庭·育儿》 > 2010年第5期 > 正文
编号:13192256
“共情”教育实施中的10项注意
http://www.100md.com 2010年5月1日 《家庭·育儿》2010年第5期
     在任何时候爸妈都要和宝宝共情吗?不是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与宝宝的对话大多数都是些生活的琐事。很多时候大人只需要简单地说“我知道了”或“噢”就够了。当宝宝期望我们了解他们感受的时候,再和宝宝产生共情。

    回应宝宝的正面感受并不难。比如:宝宝兴奋地告诉你:“我今天在幼儿园得了一面小红旗!”或“考试得了95分”时,家长只需要用同样的语气回应他:“那你一定很开心噢!”当面对宝宝的负面感受时,则需要我们切身体会宝宝的感受。共情还要适当。如果大人过于共情而减少了宝宝宣泄的途径,往往过犹不及。

    爸妈直接问宝宝“你为什么会……”,这样好吗?

    有的宝宝能告诉我们为什么他们惊恐、生气、不开心,但多数情况下,“为什么”只会给他们增加难题。当宝宝难过的时候,我们说:“看起来你好像很难过”会比“为什么”,“怎么了”对宝宝更有帮助。

    需要提醒一句的是,共情过程中,比语言技巧更关键的是我们的态度。只有我们真正地与宝宝共情,才会打动宝宝的心。当父母真正用心倾听宝宝说话、回应宝宝的感受时,可能不需要提出任何问题,宝宝就会把原委都告诉你,而且往往你不需要给宝宝提出任何建议,宝宝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爸妈是该认同还是该接纳宝宝的感受?

    认同是指我接受并同意你的观点,接纳是一种态度,代表接受并且体验了,很有共情的味道。所以我们应该更多地学会接纳宝宝的感受。

    怎样让宝宝知道爸妈理解他?

    让宝宝知道我们理解他,倾听很重要,要仔细听出宝宝内心的感受和体验,并给出自己的反馈。这会使宝宝得到心灵上的信任和支持。不要总是否定宝宝,或者太急于给出自己的看法。

    爸妈试图说出宝宝的感受,但结果却会错了宝宝的意,这时该怎么办?

    大人不用在共睛的过程中太紧张,我们不可能要求自己每次都能对他人的感受做出准确的判断,我们能够做的就是尽量理解宝宝的感受。虽然不一定每次都成功,但宝宝能体会到我们的努力。即使我们一时理解错了,宝宝也会很快把大人纠正过来的。

    宝宝在难过时对爸妈采取暴力语言或行为,怎么办?

    对于暴力语言和行为,我们应该关注其出现的频率。如果是第一次出现,我们应该细心地引导宝宝,让他知道做出这样的行为会给他人带来伤害。如果宝宝经常这样,那么就有必要寻求积极的宣泄渠道,逐步改善宝宝的行为方式和情绪。一旦出现这种情况,父母应该保持一个好心态,不要打骂宝宝,因为这样会给幼小的宝宝带来心理创伤,也将会强化宝宝用暴力解决问题的方法。当然,更不能因为溺爱宝宝而默许这种行为,这样就等于承认了宝宝的这种行为是正确的,而施暴的快感会强化宝宝的施暴行为。父母要让宝宝认识到自身的错误,并积极引导他改变错误的行为。

    共情都是需要用语言表达吗?

    平时的行为举止、音容笑貌、语气语调等,有时甚至比语言表达的效果还好。例如,和宝宝谈话的时候,家长喋喋不休地阐述自己的看法,但可能无法和宝宝达到很好的沟通效果,而适时的言语暂停、眼神的鼓励却能给宝宝思考的空间,宝宝会感受到被尊重,进而达到共情的效果。

    当然。共情是需要语言参与的,适当的言语反应能让宝宝明白爸妈是在认真地了解情况,知道爸妈关心他、重视他,这样宝宝更能信任家长,更能把心中的纠结告诉家长。例如,在倾听宝宝说话时适时地加入一些短词句:“我知道”、“我非常理解你的心情”等。在共情过程中切忌长篇大论。

    接纳宝宝的感受会不会溺爱宝宝?

    只有当宝宝的所有行为都被认可时,才会变成溺爱。例如:当宝宝用筷子在饭碗里乱搅时,你对宝宝说:“这样挺好玩的吧?”随后,当你拿走饭碗时,应该让你的“艺术家”儿子知道:“饭碗不是用来玩的,如果你想搞‘艺术’,可以用你的橡皮泥。”接纳宝宝的感受并不意味着允许他做你不能接受的事情。

    理解宝宝后,该如何引导他们解决问题?

    首先让宝宝自己做选择,如果我们能给宝宝们一个“怎么去做的”选择。那么这些选择就足以减少宝宝的沮丧心情。其次,尊重宝宝的努力,再帮助他们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法。例如,在幼儿园,东东因为和小强抢玩具被老师罚站了,回到家很不高兴。妈妈知道情况后对东东说:“妈妈知道你很喜欢那个玩具,而幼儿园只有一个,你和小强抢着玩被老师罚也很委屈,妈妈知道你生气了,下次我们和小强商量换着玩好吗?”

    父母采取何种态度和语调更有利于共情教育?

    对于父母而言,应该学会不同情境下的共情,而平和的语调与积极的态度至关重要。在回家路上,宝宝想玩的时候,妈妈可以平和地说:“妈妈知道你还想多玩一会儿,但是我们要回家做饭,等到周六或周日妈妈再陪你多玩一会儿,好吗?” (郑得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