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家庭·育儿》 > 2013年第12期
编号:13145285
救救孩子的“情绪沟通”(下篇)
http://www.100md.com 2013年12月1日 《家庭·育儿》 2013年第12期
     生活案例

    孩子白天被老师当众批评,从幼儿园/学校归来,闷闷不乐,表情沮丧……

    家长:你这是怎么了?——引导孩子主观表达,很容易让孩子只顾发泄不满而歪曲真相。

    孩子:老师说我了!——果然没提事情经过,只说出了一个似乎“站不住脚”的理由,因为在家长看来,老师本来就是可以“说你”的。

    家长:老师说你肯定有老师的道理,准是你又犯错了吧?——假设“只要老师批评,就一定是孩子犯了错”。

    孩子:我没有!——孩子并不知道从何说起,只是觉得委屈,家长也没有给孩子一个叙述的开端。

    家长:你没犯错老师批评你?老师怎么不批评别人呢?——继续主观臆断,专门戳孩子的痛处,这种不容质疑的反问句,是多数孩子无从应答的。

    孩子:我上课时去捡橡皮擦,离开座位了,老师就当着全班小朋友/同学,说我是不是多动症啊,还说……——给孩子印象最深的,是老师批评时当着很多人,说话时带有挖苦意味,其实所有孩子都知道离开座位是不对的。

    家长:还说没犯错?你违反课堂纪律了老师还不说你啊?随便离开座位还行?以后可不许这样了啊!——完全没有理会孩子真正在意的东西,只顾教训他,希望他以后不再犯,对于孩子被“贴标签”也不予“平反”。

    孩子:无语。——只好结束,再说下去,恐怕还会再挨一顿批评。

    教育总结:

    这样的事情多发生在有一定表达能力的孩子身上,我们看到,直到对话结束,家长引导孩子说出的只言片语并未还原真相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705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