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家庭·育儿》 > 2014年第3期
编号:13136047
让宝宝远离再发性呕吐
http://www.100md.com 2014年3月1日 《家庭·育儿》 2014年第3期
     作者简介:高维新,中国中西医儿科学会全国委员,天津市中西医儿科学会主委、名誉主委,市区两级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专家,天津市新世纪儿童医院内科、呼吸科主任医师,每周六

    全天应诊(咨询电话:022-60975151)。

    舟舟快6岁了,一直体质较弱,可能爱呕吐是她瘦弱的原因之一。细心的妈妈发现舟舟的呕吐有两个规律:

    1.呕吐不容易好。大小医院跑了几家,中西药吃了不少,效果却并不明显。

    2.呕吐有些周期性。大概3个月左右就呕吐一次,每次一般持续3~4天。

    最近,一家专科医院的医生诊断舟舟得的是再发性呕吐。医生一边安慰家长,一边介绍了再发性呕吐的防治常识。

    认识再发性呕吐
, http://www.100md.com
    再发性呕吐又叫周期性呕吐,是一种顽固性的呕吐。呕吐发病多出现在学龄前期和学龄期儿童,患儿反复发作,呕吐常持续数年,直到青春期后,多数可以自愈。

    三个病因

    病因1:呕吐有家族史,还可能与体质因素有关。

    病因2:过食、脂肪摄入过多,便秘、上呼吸道感染、饥饿、剧烈体力活动、疲劳或精神受刺激等是常见诱因。

    病因3:学龄前期和学龄期女孩,尤其是青春前期,常因焦急或情绪波动而发病。

    四种表现

    表现1:呕吐反复发作,每日呕吐数次至十数次,约持续1~5天,偶尔可达1周,其后自愈。一年可发作数次,发作期间,无其他不适。

    表现2:呕吐多很剧烈,摄食及饮水均全吐出,呕吐物中有时含有血丝或胆汁。
, 百拇医药
    表现3:常伴口渴、头痛或腹痛,呕吐重者很快导致周身乏力、精神萎靡,有的吐后嗜睡。

    表现4:反复呕吐、不能进食易导致脱水和酸碱平衡紊乱,患儿血、尿中酮体增高,血糖血氯减少,呕吐重者易发生低钾血症。

    五招诊断

    诊断1:再发性呕吐有年龄特点和体质因素。

    诊断2:呕吐重者容易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器质性疾病,如脑膜炎、脑肿瘤以及急腹症相混淆,但神经系统和腹部检查以及钡餐检查皆正常。

    诊断3:再发性呕吐脑电图检查有时可见癫痫波形,但用抗癫痫药无效。以后随年龄增长至青春期发作渐轻,次数减少渐趋痊愈,个别患儿青春期以后会遗留偏头痛。

    诊断4:鉴别诊断需与颅内压增高症(颅内感染、肿瘤)、先天性代谢病(苯丙酮尿症、半乳糖血症)等相鉴别,后两者也可出现反复呕吐,但临床表现有异。
, http://www.100md.com
    诊断5:较大儿童出现再发性呕吐而又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者,需考虑植物神经性癫痫。

    治疗三方法

    对再发性呕吐患儿,首先要寻找病因,进行去除病因治疗。

    饮食治疗:对顽固呕吐,开始治疗时宜禁食2~4小时。因为即使宝宝又渴又饿,但进食、饮水后会全部吐出,索性让患儿胃肠彻底休息。

    开始喂温水时,可以每10分钟喂1~2口,1~2小时后逐渐增加,再喂些葡萄糖水。待情况好转,过渡到流食(如米汤、面汤)以至半流食等,呕吐控制后逐渐恢复正常饮食。

    输液治疗:此类患儿多伴有脱水、酸中毒、酮血症及血糖降低等。应先输盐水、葡萄糖、碱性液等,纠正脱水和各种电解质异常。

    患儿输液的十六字原则是:先快后慢,先盐后糖,有尿补钾,惊跳补钙。
, 百拇医药
    药物治疗:第一种,吗丁啉为安全有效的止吐药,可改善胃、十二指肠动力,促进胃排空,因而有较好的止吐作用;第二种,山莨菪碱为抗胆碱药,可解除和抑制胃肠平滑肌痉挛,止吐效果较好;第三种,严重患儿可用复方氯丙嗪镇静止吐,肌肉注射。

    三型中医疗法

    伤食型

    症状:不思饮食,呕吐酸腐,恶心,嗳气,脘腹痞闷胀满,大便秘结或泻下酸臭,舌苔厚腻,脉滑,指纹暗滞。

    治法:消食导滞,和胃降逆。

    处方:保和丸加减,槟榔、半夏、陈皮、莱菔子、焦麦芽、砂仁、神曲等。

    胃热型

    症状:食入即吐,吐物酸臭,口渴喜饮,烦躁少寐,唇红,大便秘结,小便黄少,舌质红,舌苔干黄,脉滑数。
, http://www.100md.com
    治法:清热和胃,降逆止呕。

    处方:藿连汤加味,藿香、竹茹、半夏、黄连等。

    胃寒型

    症状: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吐物不消化,面色晄白,四肢清冷,腹痛喜按,大便稀溏,舌质淡而润,脉沉细。

    治法:理中散寒止呕。

    处方:理中汤加味,丁香、党参、白术、干姜、陈皮、半夏、大枣、吴茱萸、神曲等。

    特别选择:针灸法

    常用穴有中脘、天枢、内关、足三里等。

    幼儿可用灸法,年长儿可连针刺带灸疗。,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