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东方养生》 > 2009年第6期
编号:12053383
郑益坤 转折人物的典型意义
http://www.100md.com 2009年6月1日 《东方养生》 2009年第6期
郑益坤 转折人物的典型意义
郑益坤 转折人物的典型意义

     从漆器髹饰技艺中衍生出的现代漆画,在福州,应算是漆文化传承发展中的一个神奇篇章。从沈氏漆器作坊中走出的中国漆画奠基人李芝卿先生,倡导成立了福州工艺美术学校,培养出了一大批的漆艺家。而作为这所学校培养出的第一代学员,郑益坤大师在福州漆艺的传承脉络中,恰为一位具有转折意义的代表人物。

    郑益坤不但亲炙李芝卿先生的教授,还得到了陈子奋、潘主兰等书画名家的指导,兼备漆工艺知识技能和综合艺术修养,终结了传统的师带徒传承模式,标志着福州漆艺从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50年代毕业的郑老今年已经是73岁高龄了。虽说在现代社会,70岁并不算老,但如果身缠多种疾病的话,情况就并不是很乐观了。但即使如此。每天的时间,除去吃饭、睡觉、看病外,郑老都是与大漆泡在一起,完全的“如胶似漆”。

    对于自己钟爱的漆艺创作,郑老一向将其视为自己一辈子都在走的艺术之路,并一定要做到做不动为止。
, 百拇医药
    蛙鸣蝉噪即佛声

    在郑益坤50余年的漆画创作中,他始终秉承“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理念”。重视在平凡的生活中捕捉创作灵感。重视通过写生搜集、积累漆画素材,重视在作品中投射自己的思想、情趣及对生活的感悟。因此,纵观他的作品,均源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朴实、自然,从无刻意撷取。

    比如说他的《榕城古桥》就取材于郑老母校,福建工艺美术学校附近的一座古石桥。

    郑益坤大师在创作的过程中,以廉价的蛋壳用镶嵌的方式去表现古石桥,却获得意外的效果。洁白的蛋壳不仅突破了大漆幽暗的基本色调,其妙似青瓷冰裂纹的效果,还恰到好处地表现出了白色石桥受大自然侵蚀后,自然开裂的状态,貌似不经意间突出表现了作品古意。另外,为进一步突出主题,郑老又在白色的桥体上点缀点点绿色,以青苔再次衬托出桥之古。

    古桥之外,是一片茂密的榕树林,一抹阳光正将林子照得翠绿清新。桥下清澈的水中。绿树的倒影,在水波中泛起阵阵涟漪……
, 百拇医药
    郑老擅长花鸟,并曾得陈子奋先生亲自教授,专攻白描四十余载。因此,他的作品,大多以双钩白描,工笔淡彩为主,强调以造化为师,注重意境,讲究气韵。在作品的表现上,除上面所说的蛋壳外,螺钿镶嵌也是其常用的方式之一。

    比如说他所创作的大型漆画屏风《荷塘佳侣》,就是用珍珠贝片镶嵌荷花,并在镶嵌过程中随时注意珍珠贝片的纹理,让其与荷花瓣纹理相吻合。为充分体现螺钿的靓丽效果,郑老以蓝、绿色干漆粉洒绘荷叶,并在冷色基调的背景上,让一对娇娇妍美的鸳鸯从水面悠然游过,使幽寂的荷塘之夜洋溢出了浓浓的柔情蜜意。

    除荷塘、古桥外,水仙、荔枝、螃蟹、贝壳等均在他笔下有精彩的表现,他以水仙为主题材创作的《凌波仙子》巨幅屏风至今仍悬挂在人民大会堂,他的《蝴蝶兰》被前苏联东方艺术博物馆收藏,他以和平鸽为题材的漆画《心愿》荣获第九届全国美展银奖。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 http://www.100md.com
    在郑益坤的作品中,鱼画得最多,也画得最好。

    在中国人的传统习俗里,“鱼”也就代表着“余”。在那些物质匮乏的年代,“余”对于那些做梦都渴望着平安富足的百姓们意味着什么就不必言说了。因此,鱼向是艺术家们所喜欢的题材,各种表现形式层出不穷,漆画自也不能免俗。

    用漆来表现鱼的人也很多,但郑益坤所画的鱼,实在与众不同。在他的鱼世界里,鱼周边真的有水,水中也真的有鱼,有的隐在水下,有的浮出水面,有的若隐若现。一位台湾的收藏家收藏了他的一幅鱼作。当时看有20多条鱼,回家以后,拿到光线好的地方仔细一数,发现居然又多出几条来,让这收藏家大喜。

    著名的美术评论家王朝闻先生在人民大会堂看到了郑益坤的《金鱼盘》,风趣地说:“气死猫!”王先生当时或许也就是说说,可没想这儿还真成了真。

    据说有一收藏家,藏了一郑益坤的脱胎鱼缸。结果家中的小猫整日围着这鱼缸团团转,可无论怎样都吃不到口,结果郁郁而终。
, 百拇医药
    郑益坤的金鱼漆画能栩栩如生到如此地步,一是源于其自身的综合实力,二却是源于漆本身的特性。

    漆画家面对黑漆板,仿佛就是国画家面对白宣纸,“只画鱼儿不画水,水中自有波涛”。宣纸似水,晶莹的黑漆更似水。漆的半透明性在这之中起了重要重用。

    漆画在创作之时,要在绘好了鱼的画面上罩涂,髹透明漆,待漆干后,再进行打磨。打磨过后,再绘鱼、晕金、晕银、髹漆、打磨,如此重复多次,由于打磨的轻重不同,漆层的厚薄不同,整个画面不同的地方效果也是不同,若明若暗、若隐若现,呈现出一派深潭碧水中群鱼栩栩如生的畅游场面。

    在这之中,精湛娴熟的技术是成功的重要因素。比如说,我们都知道,鱼的鳍应该很薄。为了达到这种效果,就要将鱼鳍上的漆磨得很虚很薄,将它的空间感和体质感表现出来。这个时候,磨的度就很重要,磨得轻了,效果显现不出来,磨得稍重一点,就磨穿了,整件作品也就报废了。因此,可以说,磨这个工序在漆画的创作过程中,是最考验人的一项功夫。
, 百拇医药
    鱼为郑老带来了快乐,也给他带来了一些苦恼,有人私下讥笑他只会画金鱼。我们先不讲郑老是否只画金鱼,即便假设如此,既然有善于画马的徐悲鸿、善于画虾的齐白石、善于画牛的李可染,那么为什么就不能有善于画鱼的的郑益坤呢?

    似与不似间的漂漆浸渍

    对于郑益坤,有些人可能会认为其终究由传统教育熏陶而成,作品常常严谨有余而挥洒不足。但我想,在看过他的《博浪》、《夜巡》等力作之后,此语自会息矣!

    早在上世纪80年代,郑益坤就致力于“漂漆浸渍法”的探索。

    这种由郑益坤发明的新漆画技法,就是利用油比水轻,漆入水后,与水互不相溶又聚散牵扯的特点,将经过稀释的色漆随意地洒在水面上,经搅拌后滞于画面以获得意想不到的随机效果。这种画法,自然是偶然与必然并存,作品的成功,一半归于“天意”,一半则要靠“人力”。
, http://www.100md.com
    比如说,作为昔日的民兵班长,郑益坤为纪念建军6。周年而创作的作品《夜巡》,之中的海景就是先将漆板置于盛水的池中,取蓝色漆,用汽油稀释后倒入水中,然后轻轻地搅拌,牵引水面的色漆。待产生的纹理变化达到理想效果时。就放净池中的水,水面上的漆色自然会滞留于漆板之上形成海景。海景之上,再点缀上岩石、太阳等,一件作品即大功告成。

    除控水画法外,泼水法也是郑老在创作中常用的手段。

    他的作品《帘外洞天》就是充分利用漆液的流动,自然形成的溶洞景观。具体的做法就是将各色漆稀释后,即兴泼洒在倾斜的漆板上,让漆液自上而下流动,并上下变化倾斜角度,使漆液互相渗化,产生出这种“人天参半,妙趣天成”的效果。

    50多年来,让郑益坤一直庆幸自己受命运的垂青涉足漆画界。在半个多世纪的漆园躬耕中,让其越来越痴迷于漆的无穷魅力,欲罢不能。这之间,郑益坤的作品颇丰,并不乏被人推崇的力作,但他仍不敢自信地断言自己已经熟谙漆性。

    漆之不可琢磨、漆之难以预料,让每一个身陷其中之人,都会在这一片神奇的天地里不知疲惫地追逐着。

    对于郑益坤来讲,这追逐必将终其一生。, 百拇医药(沉 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