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梁氏 小村落,文化大家庭
一般说来,岭南的广东、广西,在姓氏上往往同源。于梁氏亦然。
据《茶坑梁氏族谱》记载,直到宋初,岭南犹无梁氏踪影。直到北宋绍圣年间有一位名叫梁绍的进士,被派往广东出任提干一职,此后就定居在南雄珠玑里。这位梁绍就是岭南的广东、广西所有梁氏的始迁祖。据族谱记载,梁绍是周代梁伯的第六十三世孙。落地生根,生命顽强
梁绍传三世到梁南溪,南溪迁居到新会大石桥,这是新会最早的梁氏。梁南溪的第十二世孙梁谷隐,在明代天启年间迁居到茶坑村,这是茶坑村最早的梁氏。梁谷隐的第十世孙梁上悦,字光恒,生于乾隆二十年,他是梁启超的高祖。粱光恒的儿子梁寅斋是梁启超的曾祖父,名为炳昆,字饶裕,生于乾隆四十七年,他有八子,其次子名为维清,字延后,号镜泉先生,生于嘉庆二十年。镜泉先生是梁启超的祖父。正是这位镜泉先生,使茶坑梁氏日后崛起为历史上最卓越的梁氏家族。
广东新会,位于珠江三角洲的南端,距广州百余公里。西江人南海之要冲,被冲击成七个小岛,茶坑村居于中央的岛上,所以粱启超每称自己“余实中国极南之一岛民也”。茶坑离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崖山不远,崖山曾是赵宋一朝与蒙古铁骑最后一战的战场,陆秀夫在这里背负小皇帝投海自尽。
, 百拇医药
粱维清出生时,茶坑岛上计有居民5000余人,其中有梁氏3000余人。梁维清的祖父辈都是自耕农,他虽是次子,却是嫡出。自幼读书,长成后,梁维清便是梁氏家族最具常识的人。考中秀才后,又娶了广东提督黎第光的女儿为妻。此后因为科举不第,捐了一个贡生出身,担任新会的教谕,相当于县教育局长,虽然品秩极低(八品),但也算是一位小乡绅。
粱维清的第三子,名叫宝瑛,谱名祥徽,字莲涧,就是梁启超的父亲。他生于道光二十九年,科举屡试不第,三十岁以后,他前面的两位兄长先后过世,他就安心过耕读生活。梁宝瑛娶妻赵氏,赵氏的祖父是举人出身,父亲是秀才。梁赵两家门当户对。梁启超是梁宝瑛的长子,身后还有四位弟弟。梁宝瑛虽然没有科名出身,但是在乡间颇具影响力。
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培养出了身跨新旧两个时代的文化巨子梁启超。
近代中国的尺度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1873年生于茶坑村。这时的中国已经经历两次鸦片战争,进入了洋务运动时代。而梁启超与祖父、父亲相比,家境更优越,他十二岁便以第一名高中秀才, “补博士弟子员”——两千年前,粱鸿在太学中是博士弟子。梁启超因此被学政叶大绰誉为神童。他的老师周惺吾马上表示,“吾不能教之矣!”于是粱启超就转往广州求学,当年只有十二岁。
, 百拇医药
1895年,康梁师生在北京策动了史称“公车上书”的请愿活动,从此梁启超追随乃师从书斋走向社会,从学者转身为社会活动家,开始影响中国历史的进程。
梁启超先是出任李提摩太的中文秘书,随后在京创办《万国公报》,逢双日出版,又创建“强学会”。“强学会”被禁后,他转赴沪上主办《时务报》。从《时务报》时期开始,梁启超独特的报章体文风,放出夺目光华,机智简捷、亦庄亦谐、且俚且韵、条理清晰、情感丰富。这样的文章,正符合文以载道的精神,使康梁变法的思想如虎添翼。即使是一向反对康梁思想的胡思敬,也认为“江淮河汉之间,爱其文字奇诡,争传诵之”。至此,梁启超已经成为当时一颗耀眼的文化新星,名重天下。
1897年,他与谭嗣同、黄遵宪同往湖南,应陈宝箴之邀,出任时务学堂的总教习。这时,他的弟子中有日后成为“汉圣”的大学者杨遇夫(树达)、辛亥元勋蔡松坡(锷)等人。
戊戌喋血,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先声。在戊戌变法中,粱启超终于与康南海一起,站到了历史的聚光灯下。但在戊戌变法以后亡命日本的日子里,他与康有为终于分道扬镳,这是式微,因为历史在此时已经悄然将焦点聚向了同盟会,聚向了孙文、章太炎、黄克强们。辛亥革命以后,他曾远赴云南参与蔡松坡、李烈钧等人的护国运动,又与岑春煊一起在肇庆组建反对袁世凯的军政府,后来又成为研究系(源于“宪法研究会”)的领袖,渐渐成为政界的边缘人物。
离开了浪尖的梁任公,却回到了学术舞台的中心。他作为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之首,象征着他的生活又回到了起点。那是一段中国学术的黄金岁月,在那几年中,人们见识到了《饮冰室合集》以外的梁任公,学术已臻炉火纯青之境,冥冥中,似乎他已经开始在讲坛上总结自己的一生。
梁任公卒于北伐底定后的1929年,死于医疗事故,时年五十七岁。
这个大家庭,白梁任公始,已经到了第四代、第五代。这样的家庭,是我们这个民族足以引为自豪的家庭。放之海内,殊难匹敌。, 百拇医药(西江月)
据《茶坑梁氏族谱》记载,直到宋初,岭南犹无梁氏踪影。直到北宋绍圣年间有一位名叫梁绍的进士,被派往广东出任提干一职,此后就定居在南雄珠玑里。这位梁绍就是岭南的广东、广西所有梁氏的始迁祖。据族谱记载,梁绍是周代梁伯的第六十三世孙。落地生根,生命顽强
梁绍传三世到梁南溪,南溪迁居到新会大石桥,这是新会最早的梁氏。梁南溪的第十二世孙梁谷隐,在明代天启年间迁居到茶坑村,这是茶坑村最早的梁氏。梁谷隐的第十世孙梁上悦,字光恒,生于乾隆二十年,他是梁启超的高祖。粱光恒的儿子梁寅斋是梁启超的曾祖父,名为炳昆,字饶裕,生于乾隆四十七年,他有八子,其次子名为维清,字延后,号镜泉先生,生于嘉庆二十年。镜泉先生是梁启超的祖父。正是这位镜泉先生,使茶坑梁氏日后崛起为历史上最卓越的梁氏家族。
广东新会,位于珠江三角洲的南端,距广州百余公里。西江人南海之要冲,被冲击成七个小岛,茶坑村居于中央的岛上,所以粱启超每称自己“余实中国极南之一岛民也”。茶坑离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崖山不远,崖山曾是赵宋一朝与蒙古铁骑最后一战的战场,陆秀夫在这里背负小皇帝投海自尽。
, 百拇医药
粱维清出生时,茶坑岛上计有居民5000余人,其中有梁氏3000余人。梁维清的祖父辈都是自耕农,他虽是次子,却是嫡出。自幼读书,长成后,梁维清便是梁氏家族最具常识的人。考中秀才后,又娶了广东提督黎第光的女儿为妻。此后因为科举不第,捐了一个贡生出身,担任新会的教谕,相当于县教育局长,虽然品秩极低(八品),但也算是一位小乡绅。
粱维清的第三子,名叫宝瑛,谱名祥徽,字莲涧,就是梁启超的父亲。他生于道光二十九年,科举屡试不第,三十岁以后,他前面的两位兄长先后过世,他就安心过耕读生活。梁宝瑛娶妻赵氏,赵氏的祖父是举人出身,父亲是秀才。梁赵两家门当户对。梁启超是梁宝瑛的长子,身后还有四位弟弟。梁宝瑛虽然没有科名出身,但是在乡间颇具影响力。
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培养出了身跨新旧两个时代的文化巨子梁启超。
近代中国的尺度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1873年生于茶坑村。这时的中国已经经历两次鸦片战争,进入了洋务运动时代。而梁启超与祖父、父亲相比,家境更优越,他十二岁便以第一名高中秀才, “补博士弟子员”——两千年前,粱鸿在太学中是博士弟子。梁启超因此被学政叶大绰誉为神童。他的老师周惺吾马上表示,“吾不能教之矣!”于是粱启超就转往广州求学,当年只有十二岁。
, 百拇医药
1895年,康梁师生在北京策动了史称“公车上书”的请愿活动,从此梁启超追随乃师从书斋走向社会,从学者转身为社会活动家,开始影响中国历史的进程。
梁启超先是出任李提摩太的中文秘书,随后在京创办《万国公报》,逢双日出版,又创建“强学会”。“强学会”被禁后,他转赴沪上主办《时务报》。从《时务报》时期开始,梁启超独特的报章体文风,放出夺目光华,机智简捷、亦庄亦谐、且俚且韵、条理清晰、情感丰富。这样的文章,正符合文以载道的精神,使康梁变法的思想如虎添翼。即使是一向反对康梁思想的胡思敬,也认为“江淮河汉之间,爱其文字奇诡,争传诵之”。至此,梁启超已经成为当时一颗耀眼的文化新星,名重天下。
1897年,他与谭嗣同、黄遵宪同往湖南,应陈宝箴之邀,出任时务学堂的总教习。这时,他的弟子中有日后成为“汉圣”的大学者杨遇夫(树达)、辛亥元勋蔡松坡(锷)等人。
戊戌喋血,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先声。在戊戌变法中,粱启超终于与康南海一起,站到了历史的聚光灯下。但在戊戌变法以后亡命日本的日子里,他与康有为终于分道扬镳,这是式微,因为历史在此时已经悄然将焦点聚向了同盟会,聚向了孙文、章太炎、黄克强们。辛亥革命以后,他曾远赴云南参与蔡松坡、李烈钧等人的护国运动,又与岑春煊一起在肇庆组建反对袁世凯的军政府,后来又成为研究系(源于“宪法研究会”)的领袖,渐渐成为政界的边缘人物。
离开了浪尖的梁任公,却回到了学术舞台的中心。他作为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之首,象征着他的生活又回到了起点。那是一段中国学术的黄金岁月,在那几年中,人们见识到了《饮冰室合集》以外的梁任公,学术已臻炉火纯青之境,冥冥中,似乎他已经开始在讲坛上总结自己的一生。
梁任公卒于北伐底定后的1929年,死于医疗事故,时年五十七岁。
这个大家庭,白梁任公始,已经到了第四代、第五代。这样的家庭,是我们这个民族足以引为自豪的家庭。放之海内,殊难匹敌。, 百拇医药(西江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