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的当代启示
“试玉要烧七日满,事定犹须待和棺”。科举制度作为中国延续千年的取士制度,它的意义已远非考试形式那么简单,它深入影响着社会、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作为一种取士制度的科举,它的优劣已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它的影响,更是需要我们几代人的反思和总结。思想交流平台
目前无论在何种工作岗位上,或许都经历过这样的情景:针对一个项目或者方案,一众人等各抒己见,莫衷一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却无法凝结成一个团队,为一个共同的目标,采取一个共同遵循的流程来做事。相比而言,在欧美高等学府中的一些MBA课程,并非传授给人才什么致富之道,什么秘密之钥,却提供给人才一个共同的语境,一个沟通的平台,从成本、利润的概念,到数据分析的方法,大家采用的是一个相同的模式,在这个模式下很容易地展开工作。
科举远远大于一种考试形式、考试内容的重要影响之一,就是它提供一同任职的人才一个共同的语境,交流的平台:所采用的经典是人才必读的书目,所学习的道德仁义观念为读书人熟知,甚至于修齐治平等思维逻辑都为士人的共识。从政令刑法到文章奏疏,都形成了共同语言的环境,这大大加强了上至朝廷下至地方的动态交流、办事效率。可以说,科举制度的推行,与秦并六国后书同文车同轨的功用相似,统一了思想的“度量衡”。
, 百拇医药
公正公平公开
封建的官制和体制的腐败,为历来有识之士所诟病。吏治的腐败确实是封建社会的死结,然而科举制度却不能作为整个封建体制的替罪羊。
按照固定地区,分为不同时间到试卷的保密处理,考官的评审,人才经过乡试、会试、殿试的层层选拔,最大限度地抵制了权利的干扰,保证了科举制度的公正、公平、公开。
当西方开始认识中国时,发现一个“陈旧”的帝国,却有着如此先进的文官制度时,发出赞叹的同时,还有难以置信的惊奇。从而借鉴科举制度,建立了现代文官考试制度。更有西方学者评价相对于物质方面中国对世界的“四大发明”,在精神方面的科举制度可以称为中国人第五大发明。内容合理丰富
后人多以明清以来的八股取士这种考试形式来指责科举,更有甚者甚至说它是“八股臭闻”,展现不屑的态度。然而中华古典的文学样式,从诗歌到词曲,又有哪一样不是格律鲜明、章法严整的呢?这样的格式配合着思维的习惯,文章脉络的发展,甚至读起来朗朗上口,抑扬顿挫,极具美感。同时过分地指责形式的“僵化”,我们还要认真看看科举制度的内容。
, 百拇医药
众所周知的唐朝诗歌的繁荣,就与唐代科举进士科以诗赋为主的考试内容密不可分。大家熟知的文天祥、林则徐等名臣,也是因为科举制度注重对进士以人格才性为主息息相关,此外科举的内容包括种种时事考察,除了经典解析,还有着水利、兵事、农业等等方面的内容。以唐代科举制度初立时为例,就设有孝悌有闻,德行敦厚,节义可称、操履清洁、刚毅正直、执宪不挠、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膂力骁壮等十科。到了清代,考试对策有直言极谏、贤良方正、博学宏词、才堪经邦、武足安边等。可以说这非凡的格局和丰富的内容也是科举所以绵延千年而不衰的秘要。
中央集权选士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科举制度下士人阶层的生动写照。人才的流通,可以从平民上升为官吏,打破出身的阶层,为中央集权、社会安定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顾炎武曾论“科举所得,十人之中八九皆白徒。一举于乡,即以营求关说为治生之计。”百年大计,树人为本。人才的合理任用集中在中央,使得封建官僚机构、封建朝廷统治统一都奠定了基础。唐太宗李世民一句“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的名句,道出了历代封建王朝最大限度笼络知识分子的本质,而其根本手段就是科举制度。
1905年科举制度的废除,停止了在中华大地上已经饱受1300年历史风霜的这项独有制度。随后百年的时间里,科举制度一直被看做束缚人才的枷锁,各种批评排山倒海而来。然而时光景迁,静思熟虑却别有一番情趣。
当代史学家余英时先生说: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一直在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将文化、社会、经济诸领域与政治权力的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多面互动的整体。——或许余先生的话,打开了我们重新认知科举的大门。, 百拇医药(吴昊)
目前无论在何种工作岗位上,或许都经历过这样的情景:针对一个项目或者方案,一众人等各抒己见,莫衷一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却无法凝结成一个团队,为一个共同的目标,采取一个共同遵循的流程来做事。相比而言,在欧美高等学府中的一些MBA课程,并非传授给人才什么致富之道,什么秘密之钥,却提供给人才一个共同的语境,一个沟通的平台,从成本、利润的概念,到数据分析的方法,大家采用的是一个相同的模式,在这个模式下很容易地展开工作。
科举远远大于一种考试形式、考试内容的重要影响之一,就是它提供一同任职的人才一个共同的语境,交流的平台:所采用的经典是人才必读的书目,所学习的道德仁义观念为读书人熟知,甚至于修齐治平等思维逻辑都为士人的共识。从政令刑法到文章奏疏,都形成了共同语言的环境,这大大加强了上至朝廷下至地方的动态交流、办事效率。可以说,科举制度的推行,与秦并六国后书同文车同轨的功用相似,统一了思想的“度量衡”。
, 百拇医药
公正公平公开
封建的官制和体制的腐败,为历来有识之士所诟病。吏治的腐败确实是封建社会的死结,然而科举制度却不能作为整个封建体制的替罪羊。
按照固定地区,分为不同时间到试卷的保密处理,考官的评审,人才经过乡试、会试、殿试的层层选拔,最大限度地抵制了权利的干扰,保证了科举制度的公正、公平、公开。
当西方开始认识中国时,发现一个“陈旧”的帝国,却有着如此先进的文官制度时,发出赞叹的同时,还有难以置信的惊奇。从而借鉴科举制度,建立了现代文官考试制度。更有西方学者评价相对于物质方面中国对世界的“四大发明”,在精神方面的科举制度可以称为中国人第五大发明。内容合理丰富
后人多以明清以来的八股取士这种考试形式来指责科举,更有甚者甚至说它是“八股臭闻”,展现不屑的态度。然而中华古典的文学样式,从诗歌到词曲,又有哪一样不是格律鲜明、章法严整的呢?这样的格式配合着思维的习惯,文章脉络的发展,甚至读起来朗朗上口,抑扬顿挫,极具美感。同时过分地指责形式的“僵化”,我们还要认真看看科举制度的内容。
, 百拇医药
众所周知的唐朝诗歌的繁荣,就与唐代科举进士科以诗赋为主的考试内容密不可分。大家熟知的文天祥、林则徐等名臣,也是因为科举制度注重对进士以人格才性为主息息相关,此外科举的内容包括种种时事考察,除了经典解析,还有着水利、兵事、农业等等方面的内容。以唐代科举制度初立时为例,就设有孝悌有闻,德行敦厚,节义可称、操履清洁、刚毅正直、执宪不挠、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膂力骁壮等十科。到了清代,考试对策有直言极谏、贤良方正、博学宏词、才堪经邦、武足安边等。可以说这非凡的格局和丰富的内容也是科举所以绵延千年而不衰的秘要。
中央集权选士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科举制度下士人阶层的生动写照。人才的流通,可以从平民上升为官吏,打破出身的阶层,为中央集权、社会安定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顾炎武曾论“科举所得,十人之中八九皆白徒。一举于乡,即以营求关说为治生之计。”百年大计,树人为本。人才的合理任用集中在中央,使得封建官僚机构、封建朝廷统治统一都奠定了基础。唐太宗李世民一句“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的名句,道出了历代封建王朝最大限度笼络知识分子的本质,而其根本手段就是科举制度。
1905年科举制度的废除,停止了在中华大地上已经饱受1300年历史风霜的这项独有制度。随后百年的时间里,科举制度一直被看做束缚人才的枷锁,各种批评排山倒海而来。然而时光景迁,静思熟虑却别有一番情趣。
当代史学家余英时先生说: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一直在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将文化、社会、经济诸领域与政治权力的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多面互动的整体。——或许余先生的话,打开了我们重新认知科举的大门。, 百拇医药(吴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