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涤生:中国文化的“公”\“立德”与“和”
回到“修齐治平”的本性,以“立德”作为人生事业,通过“和”的思维包容他者,是今天回敬宋明理学的要点。“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于言。”
上面是孟子的喟叹,不论是观象、观变、观物、观生或观心,中国人的思维绕不开拥有超拔的儒家精神,今中见古,古中示今。
孔孟,或许历史太远,把目光暂时聚焦在1913年,法国巴黎,每年一度的花展,当地有选花魁之习惯,游学此地的陈寅恪正逢其时,忽而阅读到国内报纸称大总统欲终身制的议论,指花为诗讽刺道“花王那用家天下,占尽残春也自雄”。23岁的陈寅恪,信手拈来,诗句既有六朝文气,也有湖湘霸气,超越,情怀,决绝,体现了义宁陈氏的家风。
谈民国,聊辛亥,已经不新鲜,可是不论南渡北归,还是黄埔北伐,文也好武也罢,文学史制度史文化史等等,无非都是大师们时代思想的“生、住、异、灭”。这观念。梁启超先生早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开篇就已言明,谈的虽是清朝一代的思想源流,其实,照远不照近,照射之标的,正是今日中国人复性义理之荒芜,乃至民族复兴思想基础之缺失。
清华大学荷清苑寓所,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羊涤生先生,从书架上取出相册,翻阅着清华老照片,一一指出照片中的国学大师,张岱年、冯友兰、金岳霖等等,还有前排右侧的小伙子,就是他自己。这是上世纪50年代初,清华大学哲学系师生们充满敬意与温陌的珍贵影像。
洞见历史,省察人文,探寻东亚儒学的当代意义,羊涤生先生说出了自己的观察。
太多“言不及义”,需要“修齐治平”
“明宗不明教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963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