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招摞飞张作霖警卫
五行通臂拳以内外兼修、术道并重为鲜明特点。摄养生之精髓,集技击之大成,犹以其独特的训练方法,势法、理法、劲法层次分明的训练体系以及注重技击实战的凶悍风格而享誉武林。武林中一直有“揉太极、走八卦、打通臂”之说。
张大帅惊服张大师
上个世纪初,一代乱世枭雄张作霖,坐镇东北,拥兵自重,大有问鼎中原之势。然而这位农家出身,白手兴家,二十年打拼,享“东北王”之称的张大帅,却让自己的几个儿子都拜在一位拳师下,学习武术。这位拳师就是有“臂圣”美誉,太极通背祖师张策。话说东北王张作霖,亦是绝顶聪明,虽在身在东北,嗅觉异常敏锐,对武林中事也甚为关心。
一日张作霖听说张策大师来到东北,对这位武林中技艺高超、功愈化境的英雄早已是耳熟能详。却说张策大师拳艺已是出神入化。达至“以拳晤道”的境界,全身筋骨伸缩自如之外,更变化气质温文尔雅。张作霖见张策大师全无半点“练家子”气,不由生疑。遂在贴身警卫中选了六人,各持棍棒,要与张策大师较量一番。
张作霖身居重要之位,手握军机大权,贴身警卫都是一等一的好手,自然不必多说。张策大师和六个警卫各自站定,只见张策大师气定神闲,稳若泰山。六名警卫一声呐喊,纷纷举棒打来,张策大师身形陡转,已看不清他如何出手,一招之内,六名警卫齐齐飞出。张作霖大隙之下,命其子尽拜于“策先生”门下。
张策大师一生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兼收各家武术之长,为振兴中华武术,广收门徒传播武术,赢得武术界乃至民间广泛称誉。甚至日本武术家武田熙,在其书中描写张策大师行谊,颇为传神:张策先生京都一老翁,与人相较手指轻触对手即跌于丈外。
童叟孕妇可练之拳
张策大师一生最得意处,即在创立太极诵背,又称五行通臂拳。张策少年英雄,十八岁即有“盖京东”的美誉,后遇通臂拳大师王占春,二人结为挚友兄弟,王占春代师传艺,九年中研摩切磋。张策终得五行通臂拳之真味。此后结识一代太极大师杨健候,此公乃杨式太极拳创始人杨露禅之子。张策学习太极拳又经七载。后来张策游历各地,遍访名隐将其所学融会贯通,终至大成,始创“太极通背”,又称“五行通臂拳”。
太极通背在通臂拳基础上,融合众家之长,内外兼修,身法灵动陕捷,手法精妙多变,刚柔相济。而早在宋朝初期赵匡胤时代,关西名将韩通就擅长通臂拳,并且名噪一时。明末清初大儒黄宗羲的《南雷集·王征南先生墓志铭》中,即有“佑神通臂最为高”的说法。黄宗羲的儿子黄百家也是王征南先生的高足,在其《学箕初稿·王征南先生传》一文中,进一步为六路注释:“通臂,长拳也”。可见通臂拳在明代,已经达到了很大的发展普及。
通臂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传统武术文化的精髓。其原来自通臂猿,因而得名,此拳动作如猿灵活急巧,运臂如风,动作敏捷,变换多端,伸缩进退之时,肩、肘、腕毫无迟滞之病。通臂猿特点:即长、灵、多力,一举一动全由脊背力量发出。其训练体系即为周身贯通方法,使修炼者达到周身运转,劲力通达,两臂伸缩,通粱换背,是我国传统武术流派中集养生和技击于一体的古老而优秀的拳种。
通臂拳操练起来,又甚为方便,有孕妇可以练习之说。一般说来,要求“松、软、慢”,松即全身放松,身放松气才能下沉,出手不会打出拙力,否则练就一身僵劲,表面看打出劲不小,实际是拙力,劲放不出来,软非全然无力,界限区分初练难分,初练必须自慢人快,由缓人急,操手如鞭如绳,毫无滞凝之处。
五行通臂拳之前传
细看张策大师之非凡成就,与其本人天资聪颖,自幼勤学苦练,自是密不可分。然而一代宗师王占春对其的影响,也不容小觑。而王占春学习通臂拳的经历,却更为带着传奇色彩。王占春自幼爱好武术,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到村边树林中练拳。一日起床较早,到树林后,见一位道人手似流星,腰似蛇形,正在练武,一看就知功夫极深。碍与平日所学,不知是何门何派。王占春连忙赶上前去,那道人发现。起身即去,而且身法极快,不一会就已无影无踪。
第二天一早,王占春准备在道人来此练功时拜见,于是提前一个时辰就来到树林,没想到道人已经开始练功。王占春再次赶上讨教,那道人身形一晃,又已不见。王占春第三天干脆傍晚就来到树林,连夜守候,大约在夜里三点左右,道人来到开始练功。王占春看准时机,前去行礼,道人起身遍走。王占春罩有准备,使劲浑身力气紧追不舍,循着道人踪迹一路来到一座道观前。可是王占春进入道观后,那道人已端坐殿中,似乎已经睡去。
此后,王占春天天来到道观中拜谒,道人却始终一语不发,每日上午8点到下午6点,王占春即垂手侍立在旁,从中秋到除夕,数月如一目。最后道长被其诚意所感动,收为门下弟子。半年后,道长又将王占春托付给白云观中韩道长,人称韩老道。随后学艺十八年刻苦修习,将通臂奥妙,贯通精微,已臻化境。
故事虽然颇具神秘色彩,然而中国武艺尊师重道之情,师长择人之严,精诚所在之处,毅力非凡之地,无一不令人赞叹。自韩道长至王占春。皆为通臂名家,而最终后世尊张策为太极通背始祖,是因为张策大师对五行通臂拳传承与发展的巨大贡献。今天大师的徒子徒孙,已经遍布大江南北、海内海外。张策大师堪称中华武术史上的一座高峰。
一旦契入不能自拔
张策先生桃李天下,门徒众多不胜美举。其中尤以马熙春、李慕翰、鲁书轩、王竹坡、韩占鳌、周景海、张殿华、张貉(张先生之族弟)、张殿英、张殿廷、符懋堃、董秀生、昊图南为著名,赵荫轩、鲍雍士为二代弟子,其艺却由张策大师亲授,其中尤以马熙春、包雍士在解放以前多次打擂获胜,名震四方。其后马熙春下传马堪峰、马堪云、李进唐等,王竹坡、包雍士下传王举臣等,鲁书轩下传王志远、贾存柯等。太极通背源远流长,传承不息。
五行通臂能够传承不息,绵绵不绝的重要原因,是因为其蕴含着的独特魅力,让修炼者一旦有所契入,真是如痴如醉,欲罢不能。其手法讲究“天籁法”,来去如电,却似浑不着力。却劲道极大,简而言之即“松空”,操手日久方体会其中奥妙。练太极拳“气宜鼓荡”,通臂拳讲“纵赫”,操手起落开合,如同气球之涨缩,起、开如气球慢慢无限胀大,操手时眼望远处,望到何处手即挨到何处,落、合如同气球慢慢缩小压扁,无限缩小。主要在意念不在力,切忌用心劲。
太极通背讲的劲为“空化力”,即所谓“先天劲”。与之对比的后天劲,是指日常工作中锻炼出来的。空化力却是由“无”中求出来的,即所谓“后天返先天”。举例来说,不懂事的小孩子,随便打人一下,让人感觉很疼,因为小孩虽说无力,但很自然地打出来,却很合乎拳理。拳谱上讲“不学空化难为首”,意思是说练通臂拳,不练打出空化力来,连起始都没有。
练习太极通背日久,多能让人陶冶性情之外,变化气质,提高修养。主要因为其内修以道家功法为主,追求“似圆非圆气化圆,虚实变化意中传,内外兼修基为本,化境自然鬼神寒”的意境。除技击之时,言谈坐卧,待人接物,无一不是练功之时。久久心思自然澄净,筋脉自然通畅,对自我身体状况的观察力增强,情绪控制力也明显提高,思考事物的能力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升高一个档次。
五行通臂膀拳对人精神、心态、身体的好处,不一而足,胜似中华武林的一朵奇葩。其具有极高的传统文化价值,又将实战技击、养生健身会通一气、融为一体。再加上五行通背拳的训练体系和方法,现今已得到很高的科学印证,可说是对中华武术在国际交流上影响深远,使中华文明与传统武艺的风神,自东方传遍世界。而其后来发展,尤待后来学人爱好者,传承弘扬,日新不已。, 百拇医药(吴昊)
张大帅惊服张大师
上个世纪初,一代乱世枭雄张作霖,坐镇东北,拥兵自重,大有问鼎中原之势。然而这位农家出身,白手兴家,二十年打拼,享“东北王”之称的张大帅,却让自己的几个儿子都拜在一位拳师下,学习武术。这位拳师就是有“臂圣”美誉,太极通背祖师张策。话说东北王张作霖,亦是绝顶聪明,虽在身在东北,嗅觉异常敏锐,对武林中事也甚为关心。
一日张作霖听说张策大师来到东北,对这位武林中技艺高超、功愈化境的英雄早已是耳熟能详。却说张策大师拳艺已是出神入化。达至“以拳晤道”的境界,全身筋骨伸缩自如之外,更变化气质温文尔雅。张作霖见张策大师全无半点“练家子”气,不由生疑。遂在贴身警卫中选了六人,各持棍棒,要与张策大师较量一番。
张作霖身居重要之位,手握军机大权,贴身警卫都是一等一的好手,自然不必多说。张策大师和六个警卫各自站定,只见张策大师气定神闲,稳若泰山。六名警卫一声呐喊,纷纷举棒打来,张策大师身形陡转,已看不清他如何出手,一招之内,六名警卫齐齐飞出。张作霖大隙之下,命其子尽拜于“策先生”门下。
张策大师一生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兼收各家武术之长,为振兴中华武术,广收门徒传播武术,赢得武术界乃至民间广泛称誉。甚至日本武术家武田熙,在其书中描写张策大师行谊,颇为传神:张策先生京都一老翁,与人相较手指轻触对手即跌于丈外。
童叟孕妇可练之拳
张策大师一生最得意处,即在创立太极诵背,又称五行通臂拳。张策少年英雄,十八岁即有“盖京东”的美誉,后遇通臂拳大师王占春,二人结为挚友兄弟,王占春代师传艺,九年中研摩切磋。张策终得五行通臂拳之真味。此后结识一代太极大师杨健候,此公乃杨式太极拳创始人杨露禅之子。张策学习太极拳又经七载。后来张策游历各地,遍访名隐将其所学融会贯通,终至大成,始创“太极通背”,又称“五行通臂拳”。
太极通背在通臂拳基础上,融合众家之长,内外兼修,身法灵动陕捷,手法精妙多变,刚柔相济。而早在宋朝初期赵匡胤时代,关西名将韩通就擅长通臂拳,并且名噪一时。明末清初大儒黄宗羲的《南雷集·王征南先生墓志铭》中,即有“佑神通臂最为高”的说法。黄宗羲的儿子黄百家也是王征南先生的高足,在其《学箕初稿·王征南先生传》一文中,进一步为六路注释:“通臂,长拳也”。可见通臂拳在明代,已经达到了很大的发展普及。
通臂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传统武术文化的精髓。其原来自通臂猿,因而得名,此拳动作如猿灵活急巧,运臂如风,动作敏捷,变换多端,伸缩进退之时,肩、肘、腕毫无迟滞之病。通臂猿特点:即长、灵、多力,一举一动全由脊背力量发出。其训练体系即为周身贯通方法,使修炼者达到周身运转,劲力通达,两臂伸缩,通粱换背,是我国传统武术流派中集养生和技击于一体的古老而优秀的拳种。
通臂拳操练起来,又甚为方便,有孕妇可以练习之说。一般说来,要求“松、软、慢”,松即全身放松,身放松气才能下沉,出手不会打出拙力,否则练就一身僵劲,表面看打出劲不小,实际是拙力,劲放不出来,软非全然无力,界限区分初练难分,初练必须自慢人快,由缓人急,操手如鞭如绳,毫无滞凝之处。
五行通臂拳之前传
细看张策大师之非凡成就,与其本人天资聪颖,自幼勤学苦练,自是密不可分。然而一代宗师王占春对其的影响,也不容小觑。而王占春学习通臂拳的经历,却更为带着传奇色彩。王占春自幼爱好武术,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到村边树林中练拳。一日起床较早,到树林后,见一位道人手似流星,腰似蛇形,正在练武,一看就知功夫极深。碍与平日所学,不知是何门何派。王占春连忙赶上前去,那道人发现。起身即去,而且身法极快,不一会就已无影无踪。
第二天一早,王占春准备在道人来此练功时拜见,于是提前一个时辰就来到树林,没想到道人已经开始练功。王占春再次赶上讨教,那道人身形一晃,又已不见。王占春第三天干脆傍晚就来到树林,连夜守候,大约在夜里三点左右,道人来到开始练功。王占春看准时机,前去行礼,道人起身遍走。王占春罩有准备,使劲浑身力气紧追不舍,循着道人踪迹一路来到一座道观前。可是王占春进入道观后,那道人已端坐殿中,似乎已经睡去。
此后,王占春天天来到道观中拜谒,道人却始终一语不发,每日上午8点到下午6点,王占春即垂手侍立在旁,从中秋到除夕,数月如一目。最后道长被其诚意所感动,收为门下弟子。半年后,道长又将王占春托付给白云观中韩道长,人称韩老道。随后学艺十八年刻苦修习,将通臂奥妙,贯通精微,已臻化境。
故事虽然颇具神秘色彩,然而中国武艺尊师重道之情,师长择人之严,精诚所在之处,毅力非凡之地,无一不令人赞叹。自韩道长至王占春。皆为通臂名家,而最终后世尊张策为太极通背始祖,是因为张策大师对五行通臂拳传承与发展的巨大贡献。今天大师的徒子徒孙,已经遍布大江南北、海内海外。张策大师堪称中华武术史上的一座高峰。
一旦契入不能自拔
张策先生桃李天下,门徒众多不胜美举。其中尤以马熙春、李慕翰、鲁书轩、王竹坡、韩占鳌、周景海、张殿华、张貉(张先生之族弟)、张殿英、张殿廷、符懋堃、董秀生、昊图南为著名,赵荫轩、鲍雍士为二代弟子,其艺却由张策大师亲授,其中尤以马熙春、包雍士在解放以前多次打擂获胜,名震四方。其后马熙春下传马堪峰、马堪云、李进唐等,王竹坡、包雍士下传王举臣等,鲁书轩下传王志远、贾存柯等。太极通背源远流长,传承不息。
五行通臂能够传承不息,绵绵不绝的重要原因,是因为其蕴含着的独特魅力,让修炼者一旦有所契入,真是如痴如醉,欲罢不能。其手法讲究“天籁法”,来去如电,却似浑不着力。却劲道极大,简而言之即“松空”,操手日久方体会其中奥妙。练太极拳“气宜鼓荡”,通臂拳讲“纵赫”,操手起落开合,如同气球之涨缩,起、开如气球慢慢无限胀大,操手时眼望远处,望到何处手即挨到何处,落、合如同气球慢慢缩小压扁,无限缩小。主要在意念不在力,切忌用心劲。
太极通背讲的劲为“空化力”,即所谓“先天劲”。与之对比的后天劲,是指日常工作中锻炼出来的。空化力却是由“无”中求出来的,即所谓“后天返先天”。举例来说,不懂事的小孩子,随便打人一下,让人感觉很疼,因为小孩虽说无力,但很自然地打出来,却很合乎拳理。拳谱上讲“不学空化难为首”,意思是说练通臂拳,不练打出空化力来,连起始都没有。
练习太极通背日久,多能让人陶冶性情之外,变化气质,提高修养。主要因为其内修以道家功法为主,追求“似圆非圆气化圆,虚实变化意中传,内外兼修基为本,化境自然鬼神寒”的意境。除技击之时,言谈坐卧,待人接物,无一不是练功之时。久久心思自然澄净,筋脉自然通畅,对自我身体状况的观察力增强,情绪控制力也明显提高,思考事物的能力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升高一个档次。
五行通臂膀拳对人精神、心态、身体的好处,不一而足,胜似中华武林的一朵奇葩。其具有极高的传统文化价值,又将实战技击、养生健身会通一气、融为一体。再加上五行通背拳的训练体系和方法,现今已得到很高的科学印证,可说是对中华武术在国际交流上影响深远,使中华文明与传统武艺的风神,自东方传遍世界。而其后来发展,尤待后来学人爱好者,传承弘扬,日新不已。, 百拇医药(吴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