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东方养生》 > 2012年第2期
编号:12174687
李退溪“韩国朱子”的历史世界(1)
http://www.100md.com 2012年2月1日 《东方养生》 2012年第2期
     东亚儒家两大争论,即南宋朱陆的鹅湖之会,晚明时期退溪、高峰的“四七之辩”,后者的激烈程度远超过鹅湖之会,朱子学在韩国之起承转合,衍流派演,正好作為中国大陆文化复兴之对镜。

    高丽王朝末年(约十三世纪),影响韩国学术发展至深的朱子学才刚传进朝鲜半岛。由于太祖王建的支持,佛学在高丽王朝取得崇高地位,然而也随着王朝一同衰落,取而代之的正是安垧、白颐正、权溥、禹倬和李齐贤等人大力提倡的朱子学说。十四世纪初,朱子儒学逐渐站稳脚步,并随着李朝的建立而奠基韩国。但凡壮大繁荣的朝廷自然少不了官场争斗,李朝的开国勋旧与新兴士林的权力交替,几番沈浮,士林诸人以朱子理学党同伐异,同时也扩展了朱子学的传播范围,将朱子学提升至理论思维的高度。紧接其后的“后朱子学双璧”——李滉和李珥的师生两人,让朝鲜朱子学更上层楼地踏入“四端七情理气论辩”和“人心性善问题”的深层内涵之争。

    李滉,字季浩(又字景浩)。号退溪、退陶、陶叟,出生于(韩国李朝)燕山君七年(相当于明孝宗弘治十四年,公元1501年),卒于宣祖三年(相当于明穆宗隆庆4年,公元1570年)。出生于庆尚道礼安县温溪里,李滉是家里七男一女当中的么子,父亲李埴是一名进士,却不幸在李滉才七个月大时英年早逝,剩下母亲朴氏以农耕织布维持生计。
, 百拇医药
    爱渊明,敬儒学

    幼年李滉便以聪颖闻名乡里,六岁从邻家长者读《千字文》,十二岁读《论语》,十七岁研读《心经》和《性理大全》,作為求学入门,每每捧书欲罢不能。熟读中国经典的李滉,最喜爱陶渊明的诗作,曾不只一次提及他对于陶诗的喜爱,他的诗文比之同时文人更增添一份恬淡。

    而对于理学深有感悟的他,更在十八岁的青涩年纪留下其代表诗作之一的《野塘》(或名《野池》):“露草天天绕水涯,小塘清活净无沙,云飞鸟过无相管,只怕时时燕蹴波。”从中可见他对于田园生活的追求与平淡透彻的成熟心境,令人难以相信為十八岁少年之作。二十岁时,李滉埋头钻进《周易》的博大精深之中,因而造成健康问题,他的生活自此沾染上浓重的药香。三年过去,追求学问的李滉前往位于京城的太学游历。由于此时的士坛才刚刚经过己卯士祸(1529)的摧残,见识到士入党祸的严重性,李滉开始反思读书求学的意义以及人性。二十八岁时,在母亲的殷殷期盼下,他顺利通过乡试和进士第,并于三十四岁时文科大科及第。此后,开始他七进七出的官场生涯。
, 百拇医药
    刚入朝廷的李滉从艺文馆检阅的小官做起。后升至承文院副正字(从九品)和务工部博士(正七品)。两年后,拔升至成均馆典籍(正六品)兼职中学教授,后又為户曹佐部,在他转任承议郎(正六品)的三十七岁那年,含辛茹苦抚养他的母亲过世。李滉依规定返乡守丧三年,等到他回返朝廷时,被中宗指為世子侍讲院文学(太子师傅,正五品),又转任官司宪府持平(司法院,正五品)、刑曹正郎(正无品)等职务。李滉的官阶在正五品徘徊多年。但他所担任的职务皆是皇帝近臣的重要职责,也因此他所侍奉的两位皇帝皆对这位学问渊博、识见透彻达理的近臣青睐有佳,中宗二度宣他进京,明宗更是四度下旨指派官位。李滉从弘文馆校理、议政府检详(韩国李朝最高行政机构)、司宪府掌令(正四品)到成均馆司成(从三品),直到他四十八岁时,以健康问题请求外派,几度周折才赴丹阳郡令一职。

    讲道陶山书院

    身為郡令的李滉在丹阳用各种方式展现他的民本思想,不论农忙或是水旱之时,皆可在田地里看到他的身影,他还亲自為当地农民示范建造小型贮水池。而至今仍然印在旅游简介上的丹阳八景,即是当时李滉所命名的。朝鲜李朝為表彰纪念儒者士人的学术贡献,而有“赐额书院”之特制,至今仍為人称颂,其实这一制度始于李滉為丹阳境内的“绍修书院”上疏,请求朝廷拨款修补重建,以表示重视士坛先贤。然而,疾病缠身的李滉再度请辞,这次他不等朝廷命令便先至洛东江(朝鲜最长河流)附近的退溪,自筑寒栖庵隐居。“身退安愚方,学退忧暮境,溪上始定居,临流日有省。”
, http://www.100md.com
    年届半百的李滉对于朝廷的勾心斗角实在了无兴趣。在1560年他建立陶山书院,自号“陶翁”,以朱子诗句為自己的住处、书房等处命名,并留下《陶山十二曲》和《陶山记》等诗文,喜度“以烟霞為室,以风月為友”的恬淡生活。

    书院建成,前来拜问求学者络绎不绝,然而不管来者身份,生性简朴的李滉皆一视同仁。据说当时身為左议政(朝鲜李朝议政府领导之一,类似中国丞相之职)的权辙远从京城前来拜见李滉,沿途各地政府还為他特别修路铺桥。面对昔日长官,李滉接待如常,然而原本计划在书院住一个月的权辙,却在隔日早晨离去。个中原因实出在李滉的朴素。款待身居高官的权辙,李滉只在平日所吃的豆芽汤、大麦饭和山菜之外,多加了鱼干,这般简陋菜色令权辙无法忍受,进而决定提早离去。临别时,权辙向李滉求问赠言,李滉只告诉他:“政治乃与民同乐之事,对于百姓日常三餐,大坚(朝鲜用以称呼大官)却无法下咽。官民差距太大,该如何為政,还请多加留意。”虽然只是一顿饭,但是李滉所表现出的严以律己和爱民如子的心情,却是意蕴远长。
, 百拇医药
    李滉的治理才能和渊博学问使他的退隐生活未能维持多久,便由于明宗的屡次下旨,四度入官。在成均馆大司成(大学校长)、通政大夫、春秋馆记注官(类似中国起居注的史官)、承文院校理、兵曹参议、礼曹判书、弘文馆大提学和工曹判书等官职之间转递,这段时间的李滉展现出他对于政事的独到见识和卓越能力。然而腻烦官场的他请辞三次,最终得以买舟东归,返回书院。对于李滉的坚定辞官,明宗曾对左右叹言“招贤不至”,爱惜人才的皇帝只得以“资宪大夫”的闲职官衔封给李滉,又派画家至陶山画下美丽山水,命书法家宋寅将李滉仿效《桃花源记》所写的《陶山记》写在画上,挂在书房里终日欣赏。明宗甚至在病危时下诏命李滉入京,可惜路迢山远,等到李滉入京时已是新帝登基。

    对语帝祚 开演圣学

    面对新帝宣祖的恳切邀请,六十八岁的李滉担任判中枢府事(正三品)要职,写下著名的“戊辰六条疏”,恳请皇帝“重继统以全仁孝”、“杜谗间以亲两宫”、“敦圣贤以立治本”、“明道术以正人心”、“推腹心以通耳目”和“诚修省以承天爱”。在他的奏章中,大量采用《论语集注》、《周易》和《西铭》等书,李滉的代表著作《圣学十图》也在此时上呈,并上疏希望宣袒能将其制作成屏风,能够藉以“维持此心,防范此身。”此后,《圣学十图》的屏风成為朝鲜各代皇帝的必备品,在皇宫各房间随处可见,今日景福宫、云岘宫等仍可见到这些屏风。年高德劭的李滉在六十九岁时终于得以回到陶山书院,专心治学。在1570年的冬日早晨,似乎早有预知的李滉早起為心爱的梅花浇水后,召集书院内的学生会见,过后不久。一代宗师即溘然长逝。在他病逝的这天,李朝皇室甚至宣布停朝三天,纪念, 百拇医药(黄雅诗)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