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满的现代人格
2011年12月17日,是胡适之先生诞辰120周年的纪念目。当日。海内外的学界、传媒界,进行了一系列的纪念性活动。远在北美的历史学家余英时先生,也欣然接受上海《东方早报》记者的远洋书面访谈,畅论胡先生的生平、思想、学术、人格,及胡适研究的当下进展。在那篇访谈里,余先生盛赞胡先生是“是二十世纪影响力最大也最长久的学者和思想家”。余先生此言,可谓定评。在“武化革命”和“文化革命”交相充斥的中国现代史上,胡适代表的是清流和理性。他不相信权威,不相信快捷方式,不相信有“包医百病”的“万应灵丹”。不相信社会主义,也不相信“知难行易”的三民主义。他相信要怎么收获,先怎么栽;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他相信“功不唐捐”,努力不会白费;他相信“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在胡适的著作中,虽不乏对中国文化严厉的批评,和对西洋文明的热烈赞扬,但这种种都丝毫不影响他对中国文化的依恋和爱护。他一生的终极关怀始终是中国文化的重建和再造。
容忍比自由更重要
《夏鼐日记》1948年4月2日记:“晚间胡适之先生早归,坐着无聊,叫老裴来喊余谈天,余正在读《殷历谱》,抛书去晋谒。……胡先生说到这里,又摇头说,可是我老了,还有这三大部书要写,颇有“日暮途远”之感。又说到他教了三十年来的书,没有教出一个可以传衣钵的徒弟出来,实在大部分上课听讲的学生,不能算是徒弟,真正可算徒弟的,只有罗尔纲君。当私人秘书,住在家中,因为他自己的研究工作多在晚间,可以真正领教的只有住在他家中才可以做得到。王重民君在美国时,受影响亦不少,时常连着几天不断通信,连邮差都笑着说Love Letter(情书)。
早期的北大学生,如傅、顾之流,当时即比老师读过古书为多,自然思想方面受影响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617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