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才因材来施用一物一味不相同
变换篇在我们日常工作中,各种原料各有味道,鸡有鸡味,肉有肉味,猪有猪味,鱼有鱼味,切不可以将它们混在一起,烹在一起。
圣人孔夫子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位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一生诲人不倦,深受学生们的尊敬。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是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热情好客,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曾讲过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孔子时代的学费,叫“束修”,束修就是千肉脯。这句话的意思是只要你交学费,我没有不收的学生。这一束共有十条“修”,开学那天提着肉干到校总务处报到办理入学手续。只要你来了,孔圣人就教,什么学生都收。
那这么多学生来自四面八方,每人和每人情况不一样,那怎么教育呀?您别急,圣人自有他的办法,孔子从学生智力水平的客观实际出发,把学生大致分为“上智”、“中人”、“下愚”三类,根据分类,教给他们与智力水平相符的知识,也就是根据学生不同情况施行教育。有一次,他的学生子路请教他:“如果听到我认为好的应该做的事就马上去做,这样对吗?”孔子严肃地告诉他:“这样不对,你做事不能自以为是,应该听听父兄长辈们的意见才对,怎么能一听到说马上就去做呢?”又过了几天,孔子的一个学生再有也向孔子请教了同样的问题,孔子听后,竟立即赞同地说:“当然对了,只要听到好的意见就应该马上去做。”一直跟随在孔子身边的学生公西华看到老师在回答一个问题时,答案却有不同的两种,对此很不理解,就问孔子:“先生,您为什么要这样回答他们呢?”孔子笑着对公西华讲:“因为再有平时做事谨小慎微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770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