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东方养生》 > 2012年第6期
编号:12241738
歌舞的菩萨(1)
http://www.100md.com 2012年6月1日 《东方养生》 2012年第6期
     印度文明的一大特点是善于思考,不只是中国人比较熟悉的佛教,还有教众甚多的印度教,教义中都包含着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人性的终极思考。

    从古老的梵剧到当今炙手可热的宝莱坞电影,印度戏剧外形上的最大特征无疑是歌舞,而其内在,则一直体现着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

    梵剧最早活跃的时期大约在公元前6到8世纪,正与佛祖释迦牟尼得道的时间相合;而以剧本留存为证据的成熟梵剧,其体例成形约在公元一世纪左右,其时正是以普度众生为宗旨的大乘佛教形成的时期,此时梵剧创作的代表人物马鸣,被视为大乘佛教的创始人之一,是释迦教义的积极践行者,本身就被呼为“马鸣菩萨”。这不由得让人们联想:印度戏剧,或许是有着宗教悲天悯人情怀的一种普世工具;印度戏剧的现实主义精神,也许和“菩萨”以入世方式点化世人的精神一脉相承。

    沙恭达罗的大自尊

    《沙恭达罗》是古典梵剧的代表作。讲述的是一个国王和“灰姑娘”的故事。自然的女儿沙恭达罗与出巡的国王豆扇陀一见钟惰,二人以不经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千闼婆”的方式结为连理。离开净修林时,国王留给沙恭达罗一只戒指作为日后相见的信物。思夫情切的沙恭达罗无意中怠慢了仙人达罗婆娑,仙人施展法力,将国王与沙恭达罗的那段美好记忆封存了起来,除非见到当初的信物,否则永远无法唤起 ......
1 2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927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