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墟动手动脚挖真相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这是白居易在《长恨歌》中,描述唐明皇痛失杨贵妃后,四处焦急寻觅而不得的情境。而傅斯年1928年被任命为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代理所长时,竟然用这句诗来鼓励他麾下的学者们走出书斋,用西方考古学方法,到文物里、到田野间寻找新的证据和答案。只不过,为了修正消极气氛,后半句被改为“动手动脚找东西”。在“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的鼓动之下,第一个被“动手动脚”的地方就是安阳小屯村,而要找的东西就是殷契甲骨。
最早带队进行考古挖掘的,是当时才30岁出头的古文字学者董作宾(字彦堂),他后来与罗振玉、王国维以及郭沫若(字鼎堂)三位名号中带“堂”字的学者,被统称为“甲骨四堂”,以彰显他们对甲骨文研究的贡献。但董作宾带着挖掘队来到小屯的时候,罗王等人对甲骨文已经搜集和研究了20多年,很多人认为安阳的带字甲骨已经枯竭。董作宾却在短暂的试探性挖掘中(1928年10月)。就又发现了784片带字甲骨。
董作宾的这一铲子,打开了甲骨学的另一扇门、也是最大的一扇门。不但有源源不断的大量的带字甲骨被挖掘出来,同时出土的还有相当规模的青铜、玉、陶等器具,甚至宫殿、坟墓的遗迹。最重要的是,他认定了殷墟是商代晚期的一座都城,所以发掘潜力无限。由此一来,使用甲骨文的王朝,就从那些龟甲兽骨中跃然而出,变成了更加立体和全息的景象。晚商中国人的生与死、战争与和平、喜悦与悲伤,在小小的殷墟展现得淋漓尽致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634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