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道儒家说古今(2)
不过到了宋朝,儒家因为朝代气质得以兴盛,顺便道家也热闹起来。禅宗的王气将衰,到了这个五百年间,宋代五大儒的理学思想,崛然兴起而替代了禅宗五家宗派的盛势,虽曰人事,岂非天命?宋儒朱熹、陆象山开始,经历元、明而到王阳明理学的权威时期。
朱熹的“道问学”和“集义之所生”的宗旨,和陆象山的“尊德性”而直指心性,不重支离琐碎的探索,便是中国文化史上非常有名朱、陆思想异同之争的一重学案。到了明代宪宗成化、嘉靖之间,王阳明理学的思想大行,从此以后,文化思想领域,大半都是陆、王的思想。当然,王阳明活着的时候,没少被那位正德大帝欺负,不但收拾宁王的功劳不敢承担,而且还要立石碑,说朱寿(正德皇帝的艺名)平叛,德配天地云云。这也是大儒的憋屈之处。
南怀瑾先生认为,由此经明武宗而到万历,王学大行,末流所及,弊漏百出,终至有“圣人满街走,贤人多于狗”之讥。理学到此,已势成强弩之末,也与禅宗一样,都有等分齐衰之概了。清初诸大儒,如顾炎武、黄宗羲、顾习斋、李二曲等人,遭遇国亡家破之痛,鉴于明末诸儒“平时静坐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的迂疏空阔,大唱朴学务实,学以致用于事功的成就。一变明末理学的偏差,大有朱儒陈同甫、辛弃疾的风范。
其中有个很大的变数,那就是明末四公子之一的方以智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971 字符。